2010年,我校作物栽培学科的跨越之年

2011-03-02 20:52:59作者:刘卫国 来源:农学院 点击数:

  

    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我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按照“加强基础、突出创新、强化应用、拓展领域”的建设思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2010年,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项目、科研成果等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十二五”开局做好了准备。
  首次主持“973计划”项目课题
  2010年,由本学科杨文钰教授主持的“作物群落结构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资助,这是我校作物栽培学科首次主持“973”项目课题,标志着我校的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将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启新篇章。
  20年后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20年前,杨文钰主持的“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机理和应用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由此开创了我校作物化控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良好局面,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发表了大量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20年后,本学科在套作大豆对非生物胁迫(荫蔽)响应机制的相关研究上,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将推动本学科研究方向的拓展,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内容的深入。
  专利申请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作物栽培相关技术领域,本学科长期的积累促进了专利申请数量由“0到10”的跨越式发展。2010年,该学科在作物轻简栽培技术、作物间套作技术、生产与科研设备研发、作物化学与生物调控技术等方面,申请国家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2项,1项已经授权。
  结束了无SCI收录论文时代
  近年来,在学校“双支计划”的推动下,本学科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团队成员和研究生的激励措施,同时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内部学术讨论等形式,拓展科研思路,特别是制定了学生读书报告和开题报告等重要培养环节的质量考核体系,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2010年,师生在《植物生产科学》、《俄罗斯植物生理学报》等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篇,结束了我校该学科无SCI收录论文的历史。
  博士生联合培养取得突破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张静同学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目前已前往加拿大与麦吉尔大学DonaldSmith教授合作对大豆逆境与生物固氮进行研究。
  这是本学科自200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首次与国外知名大学的知名教授联合培养人才。
  再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本学科马均教授主持的成果《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省农科院和我校共同主持的成果《四川杂交中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杨文钰教授主持的成果《主要作物种用化控抗逆壮苗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再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针对作物苗期低温冷害、渍害、高温等逆境胁迫和裸播等不合理栽培措施常常导致弱苗、徒长苗、高脚苗等生产问题,深入系统研究了烯效唑调控作物生长发育的机制,建立了主要作物种用化控抗逆壮苗栽培技术体系,4年累计推广1.05亿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0.7亿元。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 【优秀学生标兵】吴娜:“笨鸟”的华丽蜕变
    【优秀学生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