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推动我校事业科学发展
——全校首次科级领导干部培训侧记
“盼望很久了,听了第一天讲座,心里就沉甸甸的,一直不断地对自己反思,发现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说心里话,听完每一场报告,都让我坐立不安。”一位来自成都校区的科级领导干部从会场上走下来非常激动。
台上10位讲授者,台下150余位接受培训者。150余双眼睛随着台上讲授者的手势转动,心绪在不断地翻滚,手中的笔在不停地记录。这是2月25日和26日两天,雅安校园内被历史定格了的画面,川农大科级领导干部首次集体接受培训。
培训现场:“责任”、“兵头将尾”成为提到次数最多的名词
接受培训的150余位科级干部中,任职时间最长的27年,最短的只有短短两个月,无一不在宁神静听,认真作学习笔记。
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十个意识,做一名优秀的科级干部》、《着力构建立体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研究生教育——认识与任务》、《谈谈责任问题》、《对行政管理的几点体会》、《科级干部与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拓宽视野,在岗位上增长才干》、《学校公务礼仪》、《浅淡管理制度建设与执行》等为题的10场讲座,让全体学员领略了领导们的别样风采。
党委书记邓良基在开幕式上,用“兵头将尾”来形容科级领导干部,成为两天中台上、台下转用次数最多的名词之一。台上的讲授者纷纷强调“兵头将尾”是一线教职工的直接领导和中层领导的重要助手,是带动教职工们完成各项任务的一线“执行者”和“战斗员”,呼吁科级领导干部树立各种意识和能力,在工作上增长才干和韬略。切实带动最基层的教职工,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校内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责任”一词成为会场上“点击率”极高的另一个名词,领导们从各角度呼唤全体科级干部要加强责任意识。邓良基着重强调了“强化责任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长郑有良强调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是科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之一,党委副书记秦自强提出了“立体化教育人人有责”,党委副书记庄天慧的全篇讲座以“责任”为主线,提出 “责任就是从细节做起”, 副校长张强提出“责任重于能力”,副校长朱庆提出“责任是科级领导干部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副校长杨文钰提出“责任决定能力”,副校长陈代文强调研究生教育对高校发展责任重大,副校长王曙光强调“责任大于能力”,副厅级调研员何临春介绍了“责己不责人”的内涵。
……
受培训者:震撼多,感悟多,反思多
目睹10位校领导卸下“戎装”,以教授、学者、专家的身份作讲座,对绝大多数科级领导干部而言尚属首次,众人眼前耳目一新。
10位主讲人文韬武略,或大气滂沱,或旁征博引,或语重心长,或循循善诱,或深入浅出,或幽默风趣,或娓娓动听,每一场讲座都让听者受益良多。
“知识这么全面,这么系统,内心一直受到强烈震撼,这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有人用“奢侈”一词来形容这次培训。说它“奢侈”,绝非会场多么炫目,亦或培训活动存在任何浪费,而是因为校领导们集体停下手中的重要公务,精心准备讲座内容,集中将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如此贴心地为大家服务,这种待遇对科级领导干部而言是“奢侈”的,是未曾设想过的。
26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学员们一一梳理内心感受,每个小组都出现了抢着发言的热烈场面。有人比照邓良基书记提到“十种意识”反思自己还欠缺的意识;有人比照郑有良校长提出的管理创新,自责自己工作中缺少创新灵感;有人反思由于缺少忍辱负重的良好心态,所以工作中时常感到不快乐;有人称赞培训对帮助大家成长成才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有人当即表示明确了未来工作中的努力方向;有人称此次培训为人生的一笔财富,尤为珍贵。
两个半小时的分组讨论,一些小组一直热烈讨论到最后一分钟,最后学员们跑步回到主会场参加闭幕式。
学校:科级领导干部培训酝酿已久
大部分科级领导干部,都是在新学期上班的第一天接到参加培训的通知,而此次声势浩大的培训活动绝非空穴来风。
党委组织部的一位老师向记者透露,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欲为全体科级领导干部举行一次系统的培训,从而提高科级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
邓良基在参加第一小组讨论时也明确指出,培训活动的举行基于校党委深思熟虑的几个目的:一是进一步优化干部规矩意识,二是进一步强化干部成长成才道路,三是进一步启发科级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和工作能力,四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和群众力量。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局面。
郑有良在闭幕式上强调,学校对科级领导干部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值,除了感谢就是拜托,除了肯定就是厚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川农大与其他高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比,既有自己的优势又尚存一些差距。新时期加快发展要靠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队伍,更需要管理和服务工作到位。学校一定要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希望经过梳理和论证后,进一步形成科级干部执行下的处级干部负责制,学校将要把管理工作重心下移。
改革的强音,如期而至。
“希望让这样的学习成为一种长效机制,我们大家太需要这样的平台了!”来自都江堰校区的陈文华老师道出了内心渴望。很多学员们向记者表示,高校改革将是一次观念和体制的革命,此类培训活动现实意义非常大,更多的知识、收获、感悟将在工作中消化、吸收。今后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当好领导的助手、当好导师的帮手、当好学生的参谋,助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