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记】廖子齐:学途深耕,笃志前行

2025-11-11 10:56:01作者:陈静雯 李文博 廖栖冉 曹小娇 审稿:王中成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点击数:

  

人物简介:廖子齐,中共党员,信息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2级本科生,曾任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权益部负责人、小班班长。主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科研兴趣计划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以第一作者授权国家级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曾获2024年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第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级三等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省级三等奖、国家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校级及以上奖励和荣誉20项。现已推免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以学为基,锚定航向

“学业是科研的根,根扎得深,树才长得高。”踏进川农校门的第一天,廖子齐就把这句话写进了自己的备忘录。他深知,优异的学业成绩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唯有筑牢学业根基,在科研田里深耕才有底气。因此,在大学生活的大多数时光里,他沉心静气,稳扎稳打,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理解透彻。付出终有回报,大学四年来,廖子齐的成绩始终稳居前列,其中《高等数学》等多门必修课程更是直奔98分的高分。

尽管身兼小班班长与学院权益部负责人等多重身份,廖子齐从未在多重角色中陷入“事务堆”。他始终将学习放在首位,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时间管理理念:“高效不在于平均用力,而在于精准投入—把80%的精力聚焦于20%的关键事务。”他总结出“清晨攻坚、午后巩固、夜间沉淀”的学习法则,在他看来,无论事情多么繁杂,只要分阶段、有条理地推进,逐层拆解难题,便能在循序渐进中突破困境,最终抵达自己理想的知识彼岸。

以研为翼,破局科创

科研从无坦途,它没有预设的剧本,唯有在反复试错中明确方向,在持续坚持中破解难题。

从大一升入大二的转折期,廖子齐曾一度陷入焦虑与迷茫的漩涡。他感到,仅仅埋首于理论学习不足于应对未来的挑战。面对压力的席卷,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主动寻找破局之道。在反复摸索与尝试中,他逐渐认识到:“学科的本质在于应用。”于是,在大二时,他加入了ACU工作室。并以“小麦未发病害预测”为切入点,正式踏上科研探索之路,常钻研至凌晨。他秉持“做科研忌贪多、做事必专注”的信念,全情投入、心无旁骛,以“试错中找方向、坚持中破难题”的韧劲,推动项目进展。凭借不懈的钻研与突破,他在这条路上稳步前行,最终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大放异彩。

这份执着与坚守终见回响,相关研究陆续转化为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及SCI收录论文,不仅实现了从迷茫困惑到精准破局的精彩跨越,更锤炼了他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的科研品格。

以梦为舟,奔赴清途

“从川农到清华,是‘把每一步走扎实’的坚持。”在冲刺推免的征程中,廖子齐的目标始终清晰:保持学业成绩位列前1%,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以赛促学补全实践短板。面对挑战,他始终怀揣平和之心,坚信“努力终被看见”。他将“冲刺清华”的梦想,拆解成每日小目标,从理顺科研报告的逻辑链,到模拟复试专业答辩,把大任务落进日常。他笃信,梦想之舟从无捷径,唯有实干方能致远。

大三那年,廖子齐主动梳理科研与竞赛经历,反复打磨简历,最终成功获得跟随清华大学导师做科研的机会。如今,他依然在精心修改论文,保持着向前的冲劲与向上的状态,每一份坚持、每一次努力,都在推动他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从教室里写满批注的笔记,到实验室里反复推倒重来的模型,再到田间地头的技术落地,廖子齐把“深耕”刻进了求学路上的每一步。前路漫漫,他将继续披荆斩棘,逐梦前行,在更宽广的学术天地里,执笔书写属于自己的绚烂篇章。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求学记】肖思琪:追光科研,深耕热土
    【求学记】肖思
  • 【求学记】肖思琪:追光科研,深耕热土
    【求学记】肖思
  •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举行
    学校党委理论学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