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周子欣,中共预备党员,草业科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学年综合测评成绩位列同年级同专业第一,推免综合成绩位列同年级同专业第二。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省级银奖两项,主持和参与校级科研兴趣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目前担任小班班长,曾任小班学习委员、新生班主任助理。获国家奖学金、陈育新优秀学生奖学金、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等20余项奖励及荣誉。现已推免至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向下扎根,静听风吟
初入川农时,周子欣也曾和许多同学一样,经历过一段摸索与迷茫的时期。大一那年,她的成绩并不突出,也未担任任何学生干部职务。“那时总觉得,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她笑着回忆,“现在想来,当时的视野确实有些局限。”
大二那年,她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竞选学习委员。这个选择,像推开一扇新的门。“当我真正开始收发作业、解答疑问时,才发现服务他人所带来的成长,远比独自学习更加丰富。”这份愿意为集体付出的心,推动着她继续向前。此后,她从学委到班长,再到新生班主任助理,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心里的格局也越来越宽。“我始终记得自己刚入学时的懵懂,所以更想为后来的同学点一盏灯,哪怕只能照亮一小段路。”
伴随着学生工作的历练,她的学习状态也悄然改变。“大二之后,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这份节奏,是在图书馆日复一日的浸润中逐渐清晰的。那里是她课后的另一个课堂,每当需要静心复习、准备考试,或是感到压力袭来时,她总会带着书本走进图书馆。“那种完全沉浸在知识里的感觉很纯粹,它让我充实,也帮我化解了许多不必要的焦虑。”在这里梳理笔记、钻研难题的时光,不仅扎实了专业知识,更丰盈了她的精神世界。“我不算聪明,但愿意把基础打扎实。”她微笑着说。正是这种不疾不徐的坚持,让她的成绩实现了从平稳到优秀的跨越。
回顾这段旅程,周子欣轻声说道:“成长不是一时的冲刺,而是持续的深耕。”从独自摸索到服务他人,从按部就班到找对方法,她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晨光与暮色交替,但耕耘从未停止。
破土问天,探索无垠
“科研需要勇气,特别是从零开始的勇气。”怀着对专业的向往,周子欣在入学第一周便主动联系导师,踏入了实验室。从学习软件、阅读文献起步,她走进了“土壤碳循环与酶活性”的研究领域。
大一时参与校级科研兴趣项目,她不仅掌握了基础实验操作,更在一次次失败与重复中,学会了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构建起科研人最初的耐心与严谨。大二时,她以负责人身份主持延续性课题,完成了从“参与者”到“主导者”的转变。“那是一次全方位的锤炼,”她回忆道,“从实验设计到报告撰写,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我独立判断、全局思考。”也正是在那段深度投入的时光里,她意识到,单一学科的视角已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生态问题。于是她主动携手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同学,融合不同专业的智慧,共同申报了国家级大创项目,在学科交叉处探寻新的可能。
“科研的意义,最终要回到人与土地之间。”大三这年,她走向更广阔的竞赛舞台。作为“净野之光”项目的负责人,她带领团队走访五地、完成三万字的项目报告,最终荣获省级银奖。“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的价值不在于数据的堆砌,而在于它能否回应真实的困境,能否为脚下的土地带来一丝积极的改变。”
从实验室到广袤田野,周子欣的科研之路,是一条贯穿“生态修复”的探索之径。“在这条需要耐心与热忱的道路上,我收获的不仅是学识,更是一份在不确定性中依然从容的心境,以及将热爱沉淀为行动的坚定。”
叶展成荫,感恩前行
回顾推免之路,周子欣说得最多的不是成绩,而是感恩。“原以为这会是一段孤独的跋涉,直到真正走过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被温暖包围。”她动情地回忆道:“六月之前,我甚至看不清自己的前路在哪里,但很幸运遇见了刘起麟同学。”隔壁专业的这位同窗,给了她至关重要的帮助——一次次的信息分享、资料传递与真诚鼓励,这份情谊成为她前行路上坚实的力量。她还特别提到了并肩作战的伙伴们。“我们会互相打磨个人陈述,也会一起练习英语口语。那些真诚的建议和共同的坚持,让这段原本充满压力的时光变得珍贵而温暖。”班主任廉婷老师的陪伴让她倍感温暖。在面试时间冲突、内心最为焦虑的时刻,廉老师及时的鼓励和贴心的建议给了她莫大的支持。“即便在保研结束后,廉老师依然细心询问我的选择与去向,这份持续的关怀让我深深感动。”
如今,她已推免至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回望来路,她真诚地说:“我深深体会到,每个跋涉中的行者,都曾被他人的星光点亮。而今,我也愿成为这样一点微光,去照亮更多还在长夜里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