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纪实】金海村的振兴蝶变

2025-11-03 16:08:56作者:罗康 审稿:向葵 来源:组织部 点击数:

  

“以为是庐山,结果是雷波!”近日,一段展现雷波县黄琅镇金海村瀑布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条被当地群众俗称为“金海瀑布”的景观,以青山为幕、飞流直下的壮美画面,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打卡。而在瀑布奔腾的水声背后,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金海村徐徐展开。过去两年,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道,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舍我其谁的担当,让这个地处小凉山深处的村落,正以独特的节奏唱响振兴之歌。

实干精神铸魂 绘就脱贫底色

金海村的振兴故事,始于一段“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记忆。1978年,耗时8年、投入4万余人次建成的马湖引水灌溉工程顺利竣工,这条被誉为“小凉山上的银河”的水利设施,金海村成为建设主战场。当时的“前进公社”群众全员参与,以劈山造渠、战天斗地的劲头,为周边1镇3乡2万多人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这份敢闯敢拼的精神,成为金海村最珍贵的独特印记。在其感召下,村民们在脱贫攻坚路上步履不停。2020年,随着海拔近2000米的雾落坡通组公路贯通,金海村彻底告别贫困。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来,我和村“两委”一道协调了近千万元资金陆续投入村庄建设,现代化路灯点亮村道,蓄水池保障饮水安全,产业路串联田间地头。“以前出门靠走,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以前喝水靠挑,现在水龙头一开清水来。”村民们谈及变化纷纷露出满脸笑意。

责任清单破局 锻造过硬队伍

2023年10月,最初进驻时,金海村还顶着“后备力量薄弱村”的帽子,会议念完文件就散场,工作常靠少数人支撑,导致村“两委”干部难以成长。“帮扶不是包办,要留下带不走的队伍。”我和驻村工作队达成共识。

我以《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为借鉴,用“互通情报”“精兵简政”等通俗表达点出班子合力不足的问题,随即推出量身定制的《支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为民办事动态清单》,明确每名干部职责。制度落地后,变化悄然发生,原本只懂报账填表的文书,成长为医保工作能手,村里医保工作连续两年居全镇第一;新任副书记从党务“小白”蜕变为业务骨干,工作事迹获县域媒体报道;村监委主动作为,解决了多件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

村里停工数年的幼教点建成投用,危岩治理顺利推进,人行桥护栏安装到位,30余件民生实事相继解决。“娃娃再也不用挤在小小的房间读书了!”看着崭新的校舍,村民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今,金海村已顺利通过国家、省、州多次评估调研,我的帮扶工作案例获四川党的建设等省州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在州、县驻村干部培训班授课3场。

文明新风拂面 凝聚治理合力

2025年10月,我们村特困供养户蒋银前老人离世,无直系亲属的他却拥有了一场庄重的告别仪式。所在村民小组每户自愿出资300元操办葬礼,邻里们主动帮忙安顿后事,全村群众自发吊唁。这场朴素的告别,正是金海村文明乡风的生动缩影。

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我和村“两委”“软硬兼施”,修订《村规民约》明确行为规范,借助“国庆”“七一”等节点开展文体活动增进邻里情谊。在“迎书香‘五一’,展奋进金海”活动中,移风易俗知识竞赛、体育赛事热闹非凡,数百本正能量图书被村民争相借阅,年事已高的彝族大叔屈友中特意选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带回家阅读。

为了让重视教育成为金海村新风尚,我还四处奔走为2024至2025年考上大学的24名学生颁发了奖学金,村民苏国强的女儿考上西南交通大学、儿子考入西南石油大学,拿到奖学金的一家人坚定表示:“只要孩子愿意读,我们就支持到硕士、博士!”文明新风凝聚起强大合力,金海村先后获评“州优秀农家书屋”“县民族团结示范村”。

产业组合拳发力 拓宽增收路径

从20世纪80年代起,茶叶就是金海村的支柱产业,但近500亩茶园因技术落后、标准不一,亩产效益比雅安等地低近7000元。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我找到了学校园艺学院陈盛相等专家,打出“控技术、供设备、建示范、帮销售、促集体”组合拳。

技术赋能是关键,10余场田间培训班陆续开讲,《茶农种植规范》口袋书发放到每户,专家线上问诊平台随时响应。村企共建添动力,龙头企业免费提供生产资料和农机,20户示范户带头升级种植技术。一年间,村民种茶积极性高涨,新扩种茶叶100亩,专家预估每亩可增收2000至3000元。

产业多元化布局同步推进,村里引入企业试种30余亩红果参,既能卖鲜果,又可加工成冻干果、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成为村民增收新希望。如今,“绿茶叶+红果参”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烈日下村民采摘的身影,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繁忙景象。

当前,我还带领金海村以全方位振兴的姿态,紧握全省大抓文旅的发展机遇,打造“茶园体验”的文旅节点和“瞰马湖、掠金沙、望瀑布”的全景打卡点,一个有品格、有文化、有特色的和美乡村,正阔步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从实干精神传承到队伍建设提质,从文明乡风培育到产业能级提升,金海村的振兴蝶变逐渐发生。这当中也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老师对金海的倾情帮扶,更离不开家人无条件地默默支持。驻村期间,我的女儿出生了,我特意用帮扶所在地黄琅镇的“琅”字为她起名,希望在将来能够自豪地为她讲述这段帮扶时光,也借以提醒自己在结束帮扶后要常回村里看看,相信“她”一定会以更加和美的姿态在“小凉山的银河”上熠熠生辉!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求学记】詹洁:步履不停 追光而行
    【求学记】詹洁
  • 【求学记】詹洁:步履不停 追光而行
    【求学记】詹洁
  • 我校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
    我校师生热议党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