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省委关于推动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提质扩面、提档升级部署要求,充分发挥高校理论研究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地方发展,11月1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乐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签署结对共建协议,携手推进新时代文明乡风实践示范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乐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琪,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思妤、党委书记颜怀坤出席仪式并讲话。乐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彭易主持会议。
仪式上,何思妤与杨琪共同签署了《结对共建协议》。协议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基层”原则,聚焦理论传播、政策宣传、文化供给、主流价值培育、移风易俗五大重点任务,着力构建“校地共建—理论创新—实践反哺”的良性工作闭环。双方将以乐至县“红脉传承文润乡风”文明实践示范带建设为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深化合作,探索“红色+乡风”“农业+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共建的重要支撑,双方启动了校地人才协同服务机制。颜怀坤代表学院为张永鹏、杨诗琪颁发了公民文化普及基地专家聘书。杨琪为冯义强等6名同志颁发了乐至县首批“文化特派员”聘书。这批普及专家、特派员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高校资源下沉基层。


在重点工作交流环节,何思妤、颜怀坤、冯义强围绕试点村的红色研学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乡土人才培育、移风易俗案例库建设等议题提出了专业性的建议与规划思路,得到了乐至县相关负责同志的积极回应和补充完善,共同明确了近期合作的重点项目。
会议最后,易恩文博士结合乐至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作了题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专题讲座,为与会的地方干部和群众代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启发。
此次结对共建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学院将依托深厚的理论研究和人才优势,通过选派专家指导、文化特派员驻点服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师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度参与乐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助力乐至将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共建成果真正惠及基层群众。
乐至县委党校、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劳动镇相关党员干部及群众代表,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等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