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学校规划需求,在教务处指导下,水利水电学院勇当工科专业建设先行先试排头兵,积极推进智慧水利微专业先行试点,率先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需求导向:以微专业建设践行新时代水利使命
学院因时、因势设立智慧水利微专业,是学校层面推进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战略部署的院系具体实践,是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学院创新性选择“微专业” 这一轻量化载体,既突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实现跨领域知识融合,又精准响应国家 “数字中国”“智慧社会” 发展方针与水利部 “智慧水利” 建设目标,有望在有限条件下实现弯道超车,为传统水利人才培养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多措并举:以跨学科交叉融合共建新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上,学院聚焦智慧水利核心能力培养,设置智慧水利导论、水利工程智慧建造、水利智能调度与优化等6 门核心课程,以 “核心技能教导”与“干货扁平传授” 为导向,弱化单向知识灌输,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研讨、工作坊等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与模拟场景中综合运用水利与信息技术,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师资团队组建上,学院创新构建跨学院教学团队,在水利工程专业原有师资原有基础上,特别纳入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家、机电学院智能装备研究人员,实现“水利 + 信息 + 装备” 的实质性学科交叉,确保学生获得多领域协同的知识储备与能力训练,体现学校推进学科融合的决心。
资源整合保障上,教务处将微专业纳入全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学分认定、教学安排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科技处鼓励教师围绕智慧水利申报科研项目,以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乡村振兴学院参与协同,推动智慧水利与农业节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拓展应用场景。学院内部整合水利工程仿真实验室、智能灌溉试验场等近4000 平方米实验室与 3000 余万元实验设备,建设智慧水利实践教学平台,以资源整合充分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坚实保障:以多维联动强化微专业体系支撑
平台与项目联动:2025年8月,学院申报的“雅安市智慧水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智慧灌溉、数字流域、水旱灾害防御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将此作为微专业学生深度参与、实践创新的基地,更成为微专业学生实践创新的核心基地,实现科研平台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衔接。
校内与校外联动:作为四川省水利学会副理事单位,学院通过院内社会服务支持计划积极联动校外资源,先后与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雅安市内多个监测站等单位合作,在雅安开展无人机智能巡河项目,将AI 技术应用于河道巡检与水资源管理;这些合作不仅产出一批技术成果,更为微专业提供了丰富的行业案例与实战项目资源,实现 “校内培养 + 校外实践”的协同互补。
人才培养与成果产出联动:学院以学科交叉为抓手培养创新人才,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竞赛中成果显著,曹迎教授指导的“彝光焕能 ——基于民族语音交互的干旱区水光储智慧农业协同创新系统”项目中,深度融合AI 语音交互与光伏提水灌溉技术,斩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 擂台赛一等奖,刷新学校工科领域双创竞赛全国获奖记录;“便携式应急救灾智能净水装置”融合智能控制与净水技术,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这些成果既彰显跨学科培养成效,也为微专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案例样本。
目前,水利水电学院通过教学改革、科研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等积累,为智慧水利微专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微专业既是学校在有限条件下推进学科交叉的创新举措,也为全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经验。未来,随着智慧水利微专业的先行先试,学校将持续完善交叉学科教育体系,以微专业为起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水利事业与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