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师,你指导我修改后的简历太管用了,我刚收到加多宝集团录用offer啦。”近日经济学院2026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白鑫欣喜地给学院就业秘书程远蝶报喜。这背后,正是经济学院围绕“赋能就业核心力、扩容就业朋友圈、延伸就业服务链”打出的一套就业服务组合拳。为抢抓“金九银十”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学院系统布局、精准发力,全力助推2026届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赋能就业“核心力”:建构“三阶递进式”就业精准指导
学院突破传统“大水漫灌”式就业辅导模式,建构“诊断—培训—实战”三阶递进指导体系。今年4月起,面向2026届本硕毕业生开展“就业能力画像”测评,依托大数据分析明确学生求职短板和发展方向。5-6月联合高顿、中公等机构开展考公考研辅导,创新推出“模拟面试官”计划,邀请资深HR与往届优秀毕业生组成面试团,开展多轮真实情境单面与群面模拟。7-8月启动顶岗实习月等靶向实战训练。此外,学院还设立“就业能力成长档案”,就业秘书、专业辅导员、班主任联手动态追踪每位学生求职进展,实现“一生一策”精准赋能。
“黄老师,上学期组织的无领导小组模拟面试对我找工作太有帮助了,我已经在京东零售开始转正实习了。”前天2026届金融专硕毕业生卢俊因刚刚从北京发来感谢信息。通过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匹配针对性资源、学院有效赋能每一位毕业生的“硬技能”与“软实力”,助力他们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扩容就业“朋友圈”:从“孤军奋战”到“集团作战”
为拓展更多优势岗位,学院改变以往“守株待兔”的院企合作模式,广泛联动全院教职工和校友的资源,鼓励从院班子到一线老师都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持续拓展就业“朋友圈”。今年以来,学院已与国金证券、锦泰保险、申万宏源证券、问道智库、泸州银行、哈尔滨银行、浦发银行、泸州国资委等10余家国企或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围绕实习就业、课题共研、订单班组建、实践基地等多方向探索院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我们正从‘单向引企’转向‘双向赋能’,通过搭建稳定互信的院企合作生态圈,为同学搭建起多元成长通道。”经济学院院长曾维忠表示。9月开学以来,学院已新增央国企、行业龙头、独角兽公司等优质合作单位20余个,既举办“小而精、专而优”的金融微专场,也携手银行、证券、教培、科技、餐饮、农牧等优质企业开展“经管商+”跨行业联合双选会,不仅有效提升岗位供给的含金量与匹配度,也力求突破学生专业束缚,拓宽毕业生求职边界。
“武老师,今天的‘经管商+’联合专场招聘会我们全班同学90%都投简历啦,有一半同学们都收到面试offer”,投资202202班学习委员正在给班主任武方坤汇报班级就业最新进展。
延伸就业“服务链”:就业指导“贯穿全程、覆盖全员”
学院将就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构“启蒙—体验—实训—冲刺”四段贯通的服务链。大一开展“职业认知启蒙计划”,邀请行业HR、优秀校友走进专业教育课堂,帮助学生发现职业兴趣,规划发展方向。大二大三通过“名企直通车”“职业体验周”“寒暑假顶岗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职场体验。大三下期启动“就业加速营”,提供简历门诊、模拟面试到签约指导、政策解读的“一站式”服务。学院通过把就业服务链向前后两端极致延伸,建构起“入学即启蒙、毕业能冲刺”的全周期指导体系,有效消除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障碍。
“就业工作不能仅限于毕业季的‘临门一脚’,而是融入大学四年的系统工作。”学院副院长吴平介绍。正是通过全程化、浸润式的就业引导,学院有效推动学生从“被动就业”向“主动规划”转变,实现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实质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