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第二届“鱼凫”论坛主旨报告在成都校区音乐厅举行。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何祖华院士作《农业科技创新与自身事业发展》主题报告,报告由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学伟教授主持,300余名师生现场交流。
何祖华院士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并结合自身多年来从事植物抗病育种的经历和体会生动阐述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之路。“中国农业科技论文总量已全球第一,但原始创新、核心专利、企业研发投入仍处于‘第三梯队’。”何祖华用一组数据开场,直指“短板”。他指出,我国粮食年产6.8亿吨背后,每年因病虫害损失仍超2000万吨,“虫口夺粮”是端牢中国人饭碗的“第二战场”。
面对“卡脖子”风险,何祖华院士抛出农作物抗病育种五大瓶颈:抗原稀缺、毒性变异、产量抗性拮抗、育种周期长、企业参与度低。其团队历经20年,克隆抗病基因42个,创制高抗高产新材料12份,将稻瘟病损失率从30%降至1%以下。“秘诀只有一条——把实验室搬到地头。”
谈及青年成长,何祖华送出“三问三答”:选题先问“国家急不急”,实验先问“农民用不用”,论文先问“种业要不要”。“做科研不是发SCI,而是发‘土地索引’。”他勉励师生把青春扎进泥土,把智慧写进种子。
本场报告为第二届“鱼凫”论坛开启了高水平的学术篇章。本届论坛后续还将邀请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周涛教授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特邀报告,持续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和校园学术氛围营造注入源头活水。
报告人简介:
何祖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院士。长期研究植物抗病调控基因克隆与免疫调控,植物抗病反应与产量性状的交互作用,并致力于高抗高产耦合的作物育种资源的创造。成功解析了水稻广谱抗病机制,建立了作物抗病育种的新理论与技术体系,在作物广谱抗病机制与育种应用上取得国际领先的突破。以通讯作者发表了多篇Cell、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等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分离的水稻广谱抗病基因被广泛应用于抗病育种,抗病高产新品种累计推广近6000万亩,取得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