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生猪养殖粪污处理难题,推动农业绿色转型,5月15日,动物科技学院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专家组在成都市大邑县悦来镇组织举行“猪粪堆肥发酵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现场会。来自我校动物科技学院、成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畜牧兽医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成都华侨凤凰现代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猪粪堆肥发酵示范现场,与会人员重点实地观摩了“猪粪超高温好氧堆肥”和“保氮配方堆肥生产优质有机肥”等核心技术的应用成效。现场堆肥区腐熟物料呈深褐色,散发着泥土清香,与传统养殖场的脏乱形成鲜明对比。
据四川生猪创新团队专家、动物科技学院白林教授介绍,该技术通过精准调控堆料含水率、碳氮比,结合管道供氧技术,实现了超高温堆肥,大幅提升了无害化效果。检测数据显示,该技术可实现粪污减量60%;病原微生物杀灭率超90%;抗生素降解率达70%-95%;植物可吸收重金属减少20%-40%;种子发芽指数提高10%-20%;添加固氮剂后肥效提升30%以上。
成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畜牧师王定国认为,相较于传统的单粪源堆肥生产普通有机肥,按照我校研究的堆肥基质配方技术,通过添加多种粪源混合堆肥,使用调理剂,精准控制堆料含水率、碳氮比,结合管道供氧技术,能使堆肥70℃以上超高温期维持8天以上,60℃以上高温期维持15天以上,“这对粪污源传播的生猪恶性传染病有很好的控制,确保了有机肥使用的安全性。”
成都华侨凤凰现代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小龙分享了技术应用成效:“通过该技术,我们每年可将7000多吨猪粪转化为3000余吨优质有机肥,并用于公司柑橘园种植,真正实现了‘养殖—堆肥—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环境改善显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针对有机肥的农业应用,白林教授建议继续开展不同作物、不同施肥梯度的田间试验,重点关注其对土壤改良和作物品质的长期影响,并表示团队将持续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
大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现场会既是技术成果的展示也是产业升级的动员。未来,该县将以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推广“畜—肥—种”循环模式,力争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让绿色养殖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