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平原的广袤田野上,一场由科技赋能的“农业革命”正结出累累硕果。5月15日,由我校与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实施的四川省科技计划《“天府粮仓”稻麦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示范项目》邀请相关专家对在大邑县安仁镇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建立的人工智能赋能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及小麦百亩示范片进行现场考察和实打测产验收。结果显示,103.01亩验收平均亩产达604.3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亩产突破650.2公斤,创下区域新高。这一成绩标志着该项目构建的“五新六化八标准”科技成果集成转化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科技赋能:从“经验种田”到“智慧种田”
此次测产的人工智能赋能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全面应用了“五新六化八标准”科技成果集成转化模式。据项目负责人周伦理介绍,“五新”即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机制;“六化”指农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全程智能化、主体职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八标准”则包括麦-稻水旱轮作模式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等八大标准。
以测产田块为例,樊高琼教授团队通过选用“蜀麦1958”“蜀麦1963”等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推广应用稻茬小麦抗湿高产智能化生产技术。相比之前的无人机播种或者人工撒播,其核心关键是通过智能精量播种机的应用,配合适墒土壤耕作与播期播量搭配,实现播种出苗整齐一致,苗子数量够,质量高,田间分布均匀,群体稳健,有效穗大幅提升,进而实现大面积均衡高产,最终大面积单产较去年提升50公斤以上。
严格测产:数据见证科技力量
测产现场,专家组严格按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从4000亩示范基地中抽取6个连片田块进行实收,实收面积103.01亩。在验收专家组组长余懋群的监督下,沃得锐龙DR40EII型收割机穿梭田间,PM8188-A谷物水分仪、SWG510测亩仪等设备同步作业,确保数据准确可靠。最终测产结果显示:6个田块平均亩产604.3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650.2公斤,且籽粒饱满、杂质率低。

专家组组长余懋群表示,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五新六化八标准’模式的可行性,更为西南地区小麦生产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下一步,项目团队计划将成功经验向全省推广,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带动5万亩以上稻麦种植区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升级,助力“天府粮仓”建设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