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志”和“智”,到底该咋扶?

2018-01-16 16:27:58作者:本报记者 侯冲 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数:

  

 

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何要着重强调扶志与扶智?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过程中,我省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记者邀请省脱贫攻坚办相关负责人、基层帮扶干部、反贫困研究专家等,一起看现象、找原因、想对策。

 主 持  
 记者 侯冲

嘉 宾

唐 义 省扶贫移民局副局长

郭晓鸣 省社科院副院长
蓝红星 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减贫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 旺 甘孜州炉霍县泥巴乡次郎村第一书记

记者:精神贫困有哪些具体表现特征?

 陈旺:我们村有一位叫仁波的贫困户,有一次跟我说,你们第一书记下来就是搞脱贫攻坚的,如果不帮我脱贫,就完成不了工作。他认为无论如何,自己都会脱贫,所以没有动力去脱贫。
  我反复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又带他到炉霍县其他比较富裕的村参观,看到差距,对他触动比较大。他开始积极发展产业,种青稞、采菌子,日子也越过越好。
  蓝红星:除了像仁波这种对贫困有所依赖之外,精神贫困的类型还包括“怕”和“懒”。
  怕,是指贫困户往往因生计脆弱或者缺少技术,产生对市场正常风险的厌恶,甚至不敢投入生产扩大活动,导致错过脱贫良机。
  懒,则指个别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找脱贫的办法,反而把贫困归结为“命”,类似于经济学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当身边的贫困户都处于这种低水平均衡后,脱贫的内生动力就明显降低。因为他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部激励不足,更倾向安于当前处境。
  记者:当前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唐义: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四好村”创建活动,推进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努力培育和塑造新风正气,就是要调动群众脱贫奔康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总体上看,一些群众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仍需加强,只有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在思想上愿意脱贫、行动上主动脱贫。
  蓝红星:之前的帮扶方式更多地属于“输血”,带有一定福利性质,如果过度依赖会造成福利陷阱。距离2020年还有不到3年时间,必须由“输血”转入“造血”模式,使困难群众拥有一技之长,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降低返贫风险。

  记者: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具体该怎么干?
  唐义:我省已广泛深入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农民夜校,因地制宜编写教材、设置课程,引导贫困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此外,全省各地也在积极进行探索,并涌现出不少先进做法。比如达州市达川区建立“爱心超市”,根据“邻里关系和睦”“不等不靠不要”“积极发家致富”等,对贫困户打分,年度总积分排名前5的,可以获得价值500元以上的慰问物品;凉山州雷波县推行劳动收入奖励计划,按每年每户最高奖励4000元标准鼓励劳动就业。
  有正向激励,也有负向惩戒。九寨沟县采取“歇帮”机制,针对部分贫困户不积极主动参与脱贫发展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暂停其所有帮扶政策,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蓝红星:从国际经验来看,战胜精神贫困必须强调主体激励性。帮扶政策再好,也不能伤害到脱贫主体动能,否则容易出问题。巴中市通江县的“增量奖补法”可以借鉴,这种方式首先对贫困户的新增产业项目有一定奖励,然后还要视其后续发展成效再进行奖励。贫困户要想得到奖励,必须先付出,先发展产业,这样就会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郭晓鸣:我建议各地培育本土化致富带头人,比如当地干部、种养大户、外出打工返乡人员等。一方面,他们视野开阔,对本地贫困户影响带动作用非常大;另一方面,他们容易扎根乡土,即便脱贫攻坚结束,也会留在当地,从而构建起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脱贫长效机制。

    新闻来源:
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116/183074.shtml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