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谭飞泉,男,1973年2月生,民盟盟员,农学博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雅安市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小麦遗传改良与高产育种研究,主持或参与育成小麦新品种20余个、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3项。作为四川早播早熟型小麦遗传改良革新者,主持育成“川农30”“川农32”“寒露麦”等突破性品种,累计推广数百万亩,增收小麦数亿斤。

四月的邛崃基地,春风拂过初熟的麦田,涌起层层绿色麦浪。一位务实内敛的学者躬身其间,指尖轻抚麦穗,身后绵延的试验田里,“寒露麦”正挺立着沉甸甸的穗头。这片打破传统农时的试验田,见证着谭飞泉28年的育种坚守:让小麦播种期提前30天、亩产跃升200斤,并通过稻麦无缝衔接的种植模式,把闲置光热水资源转化为粮食产能,在稻麦两熟的土地上书写“向时间要产量”的科技传奇。
破局:从“迟播”到“早播”的跨越
四川盆地光热资源呈现“三熟不足,两熟有余”特征,稻麦两熟制下,9-11月土地闲置两个月,这段时期被谭飞泉视为小麦高产的光热水资源“富矿”。
1997年,初入小麦育种领域的谭飞泉敏锐发现,传统“迟播”品种因生育期短、易受高温,亩产长期徘徊在400-500公斤。2000年,“绿色革命之父”诺曼·布劳格考察时提出“提前播期或成增产关键”,让他受到了启发:早播早熟型小麦既能延长生育期,又能避开高温,产量或许不可估量。
2004年,谭飞泉正式提出早播早熟型小麦选育方向。然而,这一理念挑战了四川半个世纪的种植传统。为验证早播可行性,他开始分析邛崃11年气象数据,开展播期试验并收集省内外种质资源。
2016年,经十余年攻关,谭飞泉成功育成四川首个早播早熟小麦“川农30”,播期提前至10月中旬,亩产增产6.8%。随后兼具抗倒伏与适应性的“川农32”问世,成为长江上游麦区对照品种,年推广50万亩,入选四川2025年主导品种。新品系“寒露麦”更是实现9月底播种,生育期延长40余天,单产日增1%-1.5%。因早播特性与现行审定标准存在差异,该品系暂未通过审定,尚未进入市场流通。
“‘寒露麦’因为生育期长、光照足,植株健壮能增产。许多会员都想种,可市场上压根买不着这个品种,大伙儿只能自己留种扩繁。”崇州市农经协会会长王茂君感慨地说到。
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院士带队来川调研时,也一致认同早播早熟小麦品系具有增产效果。当前,谭飞泉及广大种植户迫切希望更多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尽早实现社会效益。
变局:在“零竞争”中解码高产基因
传统小麦育种采用150株/㎡的高密度种植,个体间资源竞争导致单株产量无法真实反映基因潜力,影响选择准确性。
谭飞泉创新提出“零竞争单株选择法”,将密度降至4株/㎡,通过消除资源争夺,使每株小麦充分展现遗传潜力。该方法不仅能精准定位高产单株,克服传统筛选易遗漏目标基因的缺陷,同时产生更丰富的性状数据,为人工智能育种奠定了基础。
在四川盆地独特气候下,10月上旬播种的小麦分蘖数按斐波那契数列增长,单株可达89-144个,较传统品种增10倍,穗粒数超100粒。10月的光热资源和时间就像给小麦打开了生长加速器,单株产量可达500克以上,全球罕见。这也意味着,高密度种植非唯一高产途径,运用智慧农业精准配置,同样可以较少植株实现更高产量。
此外,谭飞泉研究发现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系需携带隐性Ppd-D1b基因,该基因对光周期敏感,须在冬至后日照增长条件下完成幼穗分化,3月中旬抽穗。而四川传统小麦携带显性Ppd-D1a基因,对光周期不敏感,早播时提前抽穗致减产。因此,携带Ppd-D1b的小麦更具高产稳产优势。
为精准快速筛选出早播早熟型小麦,谭飞泉团队引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精准筛选携带光周期敏感基因Ppd-D1b的品系,避免了环境因素对表型选择的干扰,提高了选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传统育种周期从8年缩短至5年。
革新:“稻套麦”模式改写种植逻辑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高产,更是让每一寸土地在每一季都发挥最大价值。”品种突破后,谭飞泉开始将目光投向耕作模式。
传统稻麦两熟模式中,小麦播种期为10月底至11月初水稻收割后,但整地成本高。随着早熟小麦品种推广,播种可提前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水稻未收时,为此他引进和革新了“稻套麦”模式。
该模式在水稻收割前1-5天用无人机或人工撒播麦种,收割机粉碎稻秸覆盖田面掩埋麦种。不仅省去了耕地环节,也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每亩还能节约成本130元以上。此外,未翻动的稻田土质也更利根系生长。
自2020年开始,谭飞泉已连续2次向崇州农经协会赠送1000公斤早播早熟型小麦种子,正式开启“稻套麦”种植模式示范。崇州市耘丰锦年农机育秧合作社的800亩示范田验证了“稻套麦”成效:由于省去打田整地工序,避免了土壤板结,稻茬秸秆也起到了保墒护苗的功效,使小麦亩产增长150-200斤。周边农户争相引种,合作社技术员罗通每日接听品种咨询电话不断。
谭飞泉也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全省90%的水稻种植面积采用“稻套麦”的种植方式,便可以使得本区域小麦总产量增加165%,并且每年可节省36亿元,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为小麦种植拓展更大的种植空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良种良法缺一不可。”望着试验田,谭飞泉目光坚定。从青春年少到鬓角微霜,他用近30年在四川盆地绘制出“早播-早熟-高产-稳产”农业新图景,这是对“天府粮仓”的质朴承诺,也是中国农业科研者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