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及时,非常管用,有农业高校科技服务团作为后盾,推进乡村振兴更有底气。”布拖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田文富对近日推出的《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2022年版选录》小册子很是满意。
本次推出的101支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是学校科创赋能乡村振兴,精准发力乡村产业的重点举措之一,针对服务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组建团队,以便于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
对标现代农业10+3发力
作为农业高校,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在乡村振兴上有广阔的舞台,怎样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让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落地落实,成为兴农金点子、强农好路子?学校主动对标对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主动对标对标四川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主动对标对标成渝地区乃至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路线图,采用工程模式、集成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就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据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饶远林介绍,以往学校会编写学校科技成果宣传册,但是一般是按照各个学院的顺序,介绍各个单一的科技成果,学科思维比较强,本次则完全是对照“乡村振兴产业推进”需要,进行了集成组装,101支科技服务团按照川粮油、川猪、川牛羊禽、川鱼、川果、川茶、川菜、川药、川竹等产业体系呈现,每个团队的联系人、电话都在其中。“希望地方政府、企业拿到册子,可以一目了然,根据所需找到相关产业发展的专家,方便对接。”
注重“需求侧”的改变,让册子一经推出就备受推崇,安岳农业局文永明第一时间点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给力!”马尔康梭磨乡乡长周远朝当即表示:“年后就来学校对接专家资源!”
“目前,省工商行、省科协、各地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农业园区、地方乡镇负责人,很多给我们进行对接,寻求合作。”饶远林说。
“菜单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翻开科技服务团小册子,可以看到以清单的形式展示了各个团队,适应于更广区域栽培的春花枇杷、适应白酒酿造使用的专用水稻品种、全国第一个泡椒专用品种、适应猪饲料“禁抗”和养殖“减抗”需求的猪抗病营养技术、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众多富有针对性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一一亮相,专家服务团一方面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打造综合服务途径,从产业规划、产业布局、技术支撑等方面全方位支撑,另一方面也让专家单打独斗变成了团队协同作战,覆盖整个产业链的设计,更便于科技成果转化:
农学院王西瑶教授是有名的“土豆王”,这次她领头组建的马铃薯产业研究团队,在介绍清单上清晰展示了团队可以做的事:有特色的品种、有提高种苗种薯产量25%的技术、有延长储藏期60天以上的贮运技术,覆盖产业前中后三个阶段。
由动物营养所冯琳教授牵头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技术团队,清单上推广应用的成效明确:在20多个省市饲料企业推广,成果运用后草鱼等淡水鱼生长速度提高12%以上,发病率下降幅度65%以上,死亡率下降幅度71%以上。
园艺学院吕秀兰教授牵头的四川特色水果产业技术团队,清单上明确了推广范围和成效:团队葡萄、李成果适用于高温高湿日照生态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区。葡萄产值2-6万元亩,李产值1.5-3万元亩。甜樱桃成果适用于冷凉干旱-半干旱生态区,产值3-9万元亩。
……
“101个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每个科技团队的介绍我们都精心打造,围绕难点突破、核心技术、推广运用几个方面展开,尤其注重推广应用典型案例和应用场景的介绍,简洁明了,便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按需点菜。”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史伟老师说。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周伦理表示,一直以来,学校都非常重视服务社会,学校70%的成果得到运用转化,近年来,学校加大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力度,每年投入1000万,出台并实施《社会服务支持计划》,致力构建以“十百千万”为主的乡村振兴川农大模式。十就是组建10-15支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百就是组建百名教授牵头、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千就是组织1000支研究生参与的科技服务队,万就是培训乡村振兴各类人才10000人次以上。本次选录的101个团队是根据《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的第一批团队和今年入选的《社会服务支持计划》的团队,学校还有很多优秀团队没有编入,后续会动态更新。
下一步,学校将线上线下配合,广泛宣传发放《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2022年版选录》,宣传好团队,对接好服务,围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乡村振兴总目标,打好“科技+人才+N”服务乡村振兴组合拳,为四川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川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