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强师德 正教风 铸师魂】家风承师道 三代五教授献身教育事业

2021-09-06 09:47:58 作者:教工部 审稿:杨志钢 来源:教工部 点击数:

  

编者按:九月是师德师风建设月。本网继续推出【强师德 正教风 铸师魂】专题栏目,讲述师德师风故事,欢迎来稿。

从祖父夏定友,到父亲夏继明、母亲刘克惠,直至夏新蓉本人丈夫贾刚,祖父孙三代五人均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无论从事教学、科研还是管理工作,与学生、讲台、课本密不可分。

祖父夏定友从1937年在南京中央大学首次登上讲台到临终前一直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近50年。父亲母亲于1968年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工作,从1970年在35团中学再后于1983年调动工作到四川农业大学教书育人30余年。夏新蓉自己也已从事英语教学28年,其丈夫贾刚博士毕业后从事科研也已满23年。

时光似水,日月如梭,讲台下学生换了一波又一波。祖父已逝,父亲已头发花白,而第三代——夏新蓉和贾刚的青春岁月也随同幻灯片一页页翻过。回想当初入行教育,“没有人劝过我,就这么自然而然走上了讲台”,夏新蓉说,想来是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是师道传承和家风延续,是教育世家骨子里对国家、对教育的纯粹而炽烈的热爱,让他们对这三尺讲台爱不释手。

终生不忘报国志,毅然归国勤科研

夏定友,教授,博士。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雅安市政协副主席。“终生不忘报国志,矢志追求勤科研”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夏定友1911年出生于浙江定海县(现舟山市),幼年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在定海就读小学、初中。他十几岁时,父母相继病故,失去经济来源仍坚持读书。他晚上睡在教室里,白天将被褥放在教师办公室,经常一天只能吃一餐,半工半读用四年时间磕磕绊绊地完成了高中学业。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留校先后任助教、讲师。1945年考取赴美公费留学,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兽医学院,于1949年初获取博士学位。1950年起在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学院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学校严重缺乏师资和科研实验条件的艰难困苦情况下,夏定友独自承担了《家畜病理学》《家畜药理学》《家畜微生物学》和《家畜传染病学》等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夏继明回忆那段时期的父亲,“他沉默寡言,在家时总是看书、备课、写文章,每天忙到深夜,即使吃饭,也边吃边看厚厚的英文书,通常是母亲与他拈菜,给他夹什么菜就吃什么菜,从不挑剔。”他经常深入生产现场,针对当时危害畜牧业最棘手的猪瘟、副伤寒、仔猪白痢,牛疫病等疫病开展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为控制这几大疫病的蔓延,为发展我国畜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全国开展整风运动,学校整风运动最后竟演变为“反革命闹事案”,夏定友蒙冤入狱,刑满后又作为被管制的五类分子接受改造。在那样特殊的时期,他依然坚持做学问。原保卫处工作人员辜伯君曾讲过一件事,他有一天晚上巡夜,当时已是深夜2点,他发现兽医楼上还有一间房间亮着灯,就上去准备登记提醒。当他敲门后,发现是夏老师,看见他还在翻阅着厚厚的几本英文书,他感到万分惊讶,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反革命分子”为什么还想着做学问,这件事让他终身难忘,几十年过去还记忆犹新。

粉碎“四人帮”后,已69岁的夏定友同志获得了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重回四川农业大学执教,此时的他已年近古稀,但他精神焕发,干劲倍增。在他从恢复工作到病逝的十余年中,他先后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免疫学》、《动物传染病专题讲座》等课程,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培养了几名优秀的硕士生。文心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原党委书记、校长;王红宁,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跃则在美国哈佛大学医药学院工作。据文心田回忆:“占据夏老整个心思的,就是科研和指导我们学生,当时省内外很多地方闹猪的“无名高热”病,夏老查阅了大量文献,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对此病做了深入探讨。重庆鸡场里的鸡死亡较多,但原因不明,曾怀疑是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夏老使用鲎试剂检测动物血液中的内毒素,这在国内当时是首次使用。”1983年省内对高级知识分子体检时,已发现夏老患有肺气肿,脑血管硬化等多种疾病,但他对这些均置之度外,他希望在他已不很长的有生之年,解决生产上急需的一些难题。临终前一个月见到学生,还滔滔不绝说一些对科研问题的考虑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打算。

夏老生活上特别简朴,衣服就那么两三套,换了洗,洗了换,坏了宁愿补也不轻易买一件新衣。出差在外地,他头脑中只有两件事,一是购置实验材料或药品,二是到图书馆或情报所查资料。每次离开,他要带的不是实验药品就是图书资料,常常是几大捆,生活用品相比之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他平反后补发的工资,平时生活舍不得用,全部用到了买试剂做科研上了,他走后没有留下什么积蓄,却留下了十几箱自费购买用于科研的药物。

夏定友教授一生历尽人间坎坷,经历诸多磨难,但他任何时期都保持乐观,都从不向任何人,包括子女抱怨过什么。劳改期间,儿子夏继明大学毕业即将分配工作,临走前去看望父亲,“父亲一直在笑,反复说自己身体很好,他用一个破旧的洋瓷杯子倒满水让我喝,从抽屉里拿出糖果一定要我吃”。得知儿子即将被分配到新疆工作,他沉默片刻后说道:“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平反后,他更是争分夺秒的看书,写文稿、出差、做实验,被人问为什么不休息?他回答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抓紧时间,要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力争为祖国的兽医学科的发展多尽点力,为人民多做点贡献”。

三尺讲台言弟子,红烛殆尽自心安

夏继明,中学物理教师,大学教授。刘克惠,中学数学教师,副校长;大学副教授,校原党委副书记。“三尺讲台言弟子,红烛殆尽自心安”是这一对志同道合、相濡以沫恩爱夫妻的写照。

夏继明和刘克惠夫妇,1968年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派遣入疆工作,1970年被调入地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三十五团中学,当地教师奇缺、校舍简陋、学习资料匮乏,教室是土砌墙,苇草作顶,窗户是用装化肥的塑料薄膜袋当玻璃,以御挡风寒。最初两年,刘克惠教数学,夏继明不得不同时上物理、化学、史地、体育4门课程。当时的中学生由于在小学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基础知识较差。两位老师除了白天正常上课,晚上经常在煤油灯下为前来问问题的同学讲解至夜深,周未也不例外。由于教材短缺,他们就自己动手四处搜集资料尝试自编教材,然后在煤油灯下刻蜡板,印刷成教材、讲义,供同学们学习。刘克惠有时为了讲好一道数学题,在沙漠中走十几公里到“最近”的34团中学,向师范学院数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请教。刘克惠一贯关心贫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三十五团有一个学生,因至幼父母双亡成为孤儿,一直由团场给予生活补贴,后该学生改姓名为“党亲”。刘克惠经常给其补衣服,并将家中的一些衣服改一改给他穿,照顾生活,并和丈夫夏继明一起为其辅导学习。

现任西安市26中的高级老师王蓉回忆道:“我1975年从新疆兵团农二师35团考上新疆塔里木农业大学,在当时当地就像是明星一般轰动全团,这都离不开刘老师夏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夏继明老师和刘克惠老师,他们俩人爱生如子,是子女心中的偶像和榜样,也是子女前进路上的灯塔。王蓉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是,姐姐78年考上中专,自己79年又考上大学,父母因为经济困难不想让她上大学。“夏老师知道后专门骑车到我家劝说我父母,并提出愿意借钱让我去上学,我父母深受感动,随即同意我上大学。感谢有这样好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35团许多孩子的命运”。

77届毕业的林雷回忆,“我们这一届是两位老师最后教的,有14名考上了大学,7名考上了中专,都事业有成,这都离不开刘老师夏老师的教育和培养。我考上了西安石油学院(现在的西安石油大学),现在是两个公司的总经理,事业家庭双丰收。想到过去,想到刘老师夏老师我就无限感慨,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在大漠深处为我们的默默奉献!”“我们排着队在夏老师家里问问题,当时夏老师的两个孩子还小,常常是将最小的一个背在背上给我们讲解”。“在刘老师那里没有解不开的数学题,在当时成为她的学生是很自豪的,我们当时只知道老师的课讲得好,现在才知道这个“好”字后面是老师付出了多少时间和汗水啊!”爱生如子、业务能力强,夏继明和刘克惠夫妇赢得了学生们的赞誉和当地人民的尊重。

1983年夏继明和刘克惠夫妇调到四川农业大学工作。刘克惠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待人公正,廉洁自律。工作踏实,主动担当作为,从不挑肥捡廋,拈轻怕重,被广大党员和群众高度认可,在担任院总支书记多年后,当选为学校党委副书记,继续分管学生工作,直至退休。

夏继明担任图书馆馆长及兼任教务处副处长,从事《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工作长达20余年,其对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深受学生好评。夏继明教学成果突出,曾荣获一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多项“四川教学成果奖”。在夏继明退休离岗之际,原党委书记邓良基形容夏老师为“老黄牛”,称赞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高度体现了“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工作作风;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刻苦钻研,埋头苦干;为人低调,干事实在,用行动把“川农大精神”诠释得透彻明白。原校长郑有良对其评价为“是一位真正素质高、能力强的典范,是一位真正做出突出贡献、突出奉献的老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管理家,他所从事的岗位,既有制度上的设计,又有‘以人为本’的体现,值得大家学习。”

全家共同进步,享受教育幸福

夏新蓉,教授,硕导。现任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国际学院院长。她说,“对我而言,每一次讲课都是和学生的一次灵魂互动”。

“爷爷夏定友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感染了我,他治学的严谨,对待知识的热情以及对待生活的豁达也深深影响了我”,夏新蓉说,“我大学时学的英语教育专业,记得我上大二时暑假回家,爷爷专门买了全套中国古典名著和历朝诗词歌赋,对我说‘你学英语专业的,翻译了给全世界看,多宣传中国文化’。我当时就拼命点头,心想一定要学好英语”。

低调为人的父亲,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被称为“老黄牛”,夏新蓉也深受其益。“记得小时候,他在煤油灯下枯坐备课,常常一坐几个小时,表情严肃,一言不发,而一旦到了讲台上又变得神采奕奕、神采飞扬,这也让我懂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不仅仅是舞台,同样也是讲台,夏新蓉现在上每一堂课,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即便讲过很多次的内容,也反复打磨教案,试讲、调整再调整,补充再补充。母亲也常跟她说“为人要自尊自爱,人正心正,待人以诚,不怕吃亏。现在条件好了,更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所以,她在实际工作中看淡个人得失,投入教学研究,以研促教,发表了当时外语系唯一一篇高水平sci论文,对年轻教师更是知无不言,与大家分享经验共进步。在带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品格、价值观的塑造,尽量让学生多学知识,少走弯路。

潜心农业科研,倾心培育人才

贾刚,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基于我国饲料资源紧缺、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立志从事我国饲料资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研究,让畜禽吃的营养,吃的安全,吃的健康。

夏新蓉的丈夫贾刚,同样“继承”了岳祖父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和父亲母亲甘为人梯的教书匠精神。他敏锐发现我国养鸭业的不断发展和目前有关肉鸭饲料原料净能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匮乏的矛盾,在肉鸭的净能需要量及玉米、小麦、菜籽粕、棉籽粕、全脂米糠等常用饲料净能值的研究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为肉鸭生产和饲料资源的节约利用提供了科研一手数据。

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之初,贾刚立即着手改进传统的色谱法测定三聚氰胺所存在的检测费用大、前处理过程繁琐、不利于对大批量饲料样品的快速检测的不足,创新性的开展了用傅利叶近红外光谱定性、定量检测鱼粉中掺杂三聚氰胺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期刊的高度认可,再度体现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和创新意识。

在潜心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贾刚教授在教学上也忘我耕耘。他深知,培养学生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样他们走到社会才能成为对国家更有用的人才,也才能走得更高和更远。”他潜心研究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安全利用技术的科学研究二十余年,主持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研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68篇,其中SCI文章79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教材专著18部。伴随着这些成果,他同时培养毕业研究生23名,5人获四川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毕业生。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