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强师德 正教风 铸师魂】于“传道授业解惑”中展师德

2019-05-31 10:24:39 作者:王 燕 来源:管理学院 点击数:

  

——记管理学院郑循刚教授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师德师风建设作出总体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本网特别推出【强师德 正教风 铸师魂】专题栏目,报道你我身边爱岗敬业、潜心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的一线教师们,倾听他们默默育人的点滴故事。(新闻热线028-86293317,联系人李劲雨。)

—————————————————————————————————————

一千二百多年前韩愈先生在《师说》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有着最质朴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悠悠千年岁月,老师这个职业非但没有被历史淘汰,而且它的内涵已然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是一辈子的事业,它有着比“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内涵,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师德”是诸多老师人生梦想实现的精神支柱,仿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他们前行的路,也会给学生度过无数艰辛时刻的勇气。

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循刚从教已三十余年,他用教学和管理方法诠释着自己的治学理念,于“传道授业解惑”中展现着身为教师、“立德树人”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追求“趣与情”的紧密结合

教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郑老师首先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吸引学生爱上课程,从而为目的教学打开局面。比如,在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时候,他会动脑筋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形成直接学习动机,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案例;组织学生多观察,多看书,多实践,讲究教法,通过通俗易懂的讲授和恰当贴切的比喻,围绕着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施教。学生产生了兴趣,就喜欢上了这门课,盼望上这门课,愿意接近老师并提出问题,愿意讨论,课堂很快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在感叹郑老师对于计量经济学理解的同时,我也欣赏着郑老师幽默风趣的上课风格,他总是在我有点走神的时候又吸引住了我”,研究生王永健说道,此外,同时上课的还有外国同学,双语讲授的计量经济使他们感到别有一番风味,很多人都是因为喜欢他的课才喜欢上较为生涩的计量经济学。

课堂外,郑老师用积极的情感来对待学生。他明白不能随意地或习惯地用简单、生硬的态度对待学生,所以,从接触每一个班开始,他除了激发学生兴趣,还通过建立师生间情谊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热情,达到“趣与情”的紧密结合,形成学生学习的间接动机。比如,他欢迎学生给自己发邮件,为他们解答困惑,“有一次给郑老师发邮件,觉得他很忙不一定能回复,但后来收到他的回复后很惊喜,郑老师在邮件里除了对我提出的问题给予我很满意的答复外,他还写了很多鼓励的话,让我很感动……”来自工商的一位张姓同学回忆。又如,工作之余,郑老师还不顾自己非英语专业的难题,积极主动进行英语学习,除了提升自身外语水平外,他也积极与留学生交流,希望与他们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谊。

在管理学生时尊重个性发展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郑老师诠释了:要勇于让观念“走出误区”。从前,他认为学习成绩不够优秀、论文完成状况不好的人不能被定义为一个好学生,但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任教经历的丰富、以及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学生,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偏差:学习成绩不乐观的人可能课外实践表现优秀、可能领导能力十分突出。他反问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天生就是一块不需雕琢的美玉,又何需我们这些教育者呢?”,为此,他提出:评价学生有很多个标准,不能完全按照“分数高”这一死板、单一的方式,并积极为正确评价一个学生而努力。

从那以后,郑老师推己及人,每一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东西,他会以此为契机和突破口,尊重学生个性,看到学生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给以肯定和表扬,这样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扬帆远航。

来自科研小组的一名学生回忆,郑老师不要求他们都在科研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他总是鼓励我们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个人的个性特征来激发内在的潜力,从而让我们去成为各自在自己擅长领域里的更好的自己。”

郑老师表示,这就是管理学中的“分类管理”,他还说:“这种情况下我们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每个孩子成长的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这个社会也才是更多元的。”

正是心中怀有“师德”,有爱与责任,郑老师才能不停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靠近学生,走进真正的教育。正所谓“大道无声”。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A4纸理论”自成一派

在三十余年的任教生涯中,郑老师总结出一套独特的“A4纸理论”: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不管他们有多么丰富的想法或者复杂的困惑,必须要在一张A4纸上完整呈现出来。一位学生曾找到他,倾诉“有两家不同公司抛出橄榄枝,但自己不知如何选择”的困扰,郑老师只拿出了一张空白的“A4纸”,让学生静下心把两家公司的利弊通通写下来,随着纸上的内容渐渐变多,学生内心的选择也渐渐清晰。不少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先是惊叹“原来仅仅凭借一张A4纸,就能把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解决”,后来,学生清楚了导师的用意:让他们首先锻炼较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其次通过权衡利弊,学会自己做选择。

在科研小组的例行会议中,郑老师也会运用自己的“A4纸理论”,他鼓励“以旧带新”,让经验丰富的学生在纸上写下科研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来跟尚还青涩的“科研新苗”分享交流,这种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类似问题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团队工作效率。

此外,“A4纸”除了可以解决困惑、分享科研经验,还可以写学习、生活、交友以及娱乐等各方面的内容,以致出现了“前日得知郑门聚,笑逐颜开真欢喜,却闻郑门要汇报,辗转反侧怎安了”的原创“打油诗”,博得师生同乐,师门氛围融洽和谐。

育人于潜移默化之中

很多学生与郑老师慢慢接触下来之后,发现他是一个性格直爽的人,没有很多弯弯绕绕,和他沟通时学生都会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出,不用旁敲侧击,研究生张英楠表示:这样沟通效果很好,效率也高。

“每次给他论文,让他给我修改意见的时候,郑老师都会看的很仔细,不管是结构、格式、内容都会给我一条一条提出意见,即使是不起眼的错误都能抓得到”,学生钟思怡回忆。这样一位老师,会被人称作“细节控”,做事严谨负责,于无声中影响着学生:办公室的课程资料、个人物品永远罗列得十分条理;布置作业、交代任务时要求具体分明、清晰明确,他经常教导学生“细节决定成败”。

他的细致暖心在带给学生不少感动的同时,也教会学生要成为关心他人的人,对学生们来说,郑老师“亦父亦友”:他很尊重学生的想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建议和帮助;他的学生中,不少是不远万里离家求学的学子,他们来到陌生的环境,遇见这位对嘘寒问暖、如父亲一般的导师,往往感动良久。

国内外经济社会瞬息万变,身为教师一定要站在信息的前沿,不断学习以跟紧时代的步伐是郑老师深知的道理,所以他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每天坚持着英语学习的习惯,深深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的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香气,每朵花都有自己的美丽。他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香气。教书育人是养育花儿的事业,需要叶无尽的呵护和疼惜,更需要叶无时不刻的衬托。

郑老师就是像叶一样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精神层面上启发、感染他们。悉心指导每一个学生,在论文的选题、写作创造性地讲授,让学生举一反三、刻苦钻研。同时他也积极申报课题,对于国家需要科研工作者的事情义不容辞、迎难而上。他说,“我一直努力做到:对得起教师这一职业,不辜负我的学生和我的工作”。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