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师德师风建设作出总体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本网特别推出【强师德 正教风 铸师魂】专题栏目,报道你我身边爱岗敬业、潜心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的一线教师们,倾听他们默默育人的点滴故事。(新闻热线028-86293317,联系人李劲雨。)
—————————————————————————————————————
人物简介:刘韫滔,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农业大学引进人才,四川农业大学双支计划第四层次-拔尖人才,《Pharmacologia》杂志编委、《Carbohydrate Polymers》等期刊审稿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自从教以来,荣获2017年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二等奖、四川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关爱学生塑造优秀人才
当谈起与班主任初次见面的场景,班上罗裕旻同学说,刘韫滔老师很热情地问大家是哪里人、怎么来的,还和他开玩笑说“我的家乡在你家的上面一块。”几句话,就拉近了师生们的心理距离,还叮嘱了很多在校需要注意的事情,甚至督促大家要挂上蚊帐。”
挂蚊帐这种微小的细节,刘韫滔都考虑到了,足以见得他对学生的关爱。每到节日,刘韫滔会在班群内给同学们发红包,这种长辈式的关爱,既活跃了班级气氛,也让大家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刘韫滔非常重视学风建设,经常强调成绩的重要性,督促同学们好好学习,认真备考英语四六级,学好基础公共课,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在他看来,抓学风不仅可以完善班级整体的建设,也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硬件水平。通过刘韫滔的督促和严抓,上学期末班级加权平均分排名专业第二;补考比例低于同年级同专业平均水平,且重修人数为零。
刘韫滔老师认为“要想给学生一棵树,自己得有一片林。”只有通过不断自我提升,才能为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提供保障。在教学方面,刘韫滔承担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多门主干课程,利用在国外学习研究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刘韫滔认为教书育人和搞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他长期从事食用菌及其活性多糖方面的研究,不断发散思维,聚焦食品领域的热点问题,拓展研究领域。目前,他带领的研究团队新增了以食用菌和芒果为代表的果蔬深加工技术(食品3D打印技术)的研究方向,且相关研究正在不断展开中。
变灌为导,注重学生科研体验
作为硕士生导师及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刘韫滔老师提倡把握大方向,注重关键细节。特别是在确立课题方案方面,他给予学生选择空间的同时,引导学生评估选题意义,构建主体框架,明晰实验设计。例如,他在指导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时,从选题、方案设计、项目书撰写、PPT制作及答辩效果,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收放结合,不会强势介入整个项目具体过程,但又无处不在的关心着项目进展,总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
除此之外,团队内部还有一项特色便是每周日晚的组会,每周组会都有同学作学术报告。据柯玉同学介绍,自己大一刚进团队作报告时,报告质量差,表述不清楚,甚至连PPT都做得不美观,经过两年培养,报告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这样的成长不是个例,因为每一次报告,刘韫滔都会指出优缺点,耐心指导学生,经过一次次的历练,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作学术报告这项技能。刘韫滔鼓励学生走出团队,走向其它高校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充分展示学生的自我风采,也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刘老师不管多忙,都会跟我们碰面,讨论课题,指导我们研究。”刘韫滔的硕士研究生张兰说。严师出高徒,刘韫滔去到最多的地方就是实验室,在那里,他经常和学生一起热烈讨论、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刘韫滔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包括论文或项目书的写作逻辑和用词。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团队已有1名研究生被江南大学录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二年级研究生均已发表2篇SCI,并获得院级及以上优秀研究生称号。刘韫滔指导的尤钰娴同学毕业论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该学生还获得2017-2018年度“优秀学生标兵”称号,已保送至江南大学,另有4名本科生成功保研。
刘韫滔自从教以来,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关怀学生,以严抓学风,多向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以变灌为导,主体内化的准则启发学生,以提升自我,精进教研水平。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的他,不断激励着每一名学生,为学生们获得“成功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