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首页 | 校园新闻 | 专题首页 |  
 
五年跨越 学院工作实现根本性转变
 
  
  生命科学与理学院是在原基础部基础上,于2003年成立。近五年来,学院发展突飞猛进、蒸蒸日上。学院的总体工作从原来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逐渐向教学与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并重方向转移,学院的中心工作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和跨越式发展。
  一、树立人才强院意识,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强院战略,大胆提出“以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为重点,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为基础,改善师资队伍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适应学校及我院学科发展、满足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认真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教师总数由2002年底的63人增加到现在的97人,专职教师7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达40人,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达30人,获博士学位的达15人。目前有1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先后有2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导4人、硕导16人,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5人。整个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层次、年龄和学缘结构以及学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二、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成绩喜人
  学院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本院的自身特点,加快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2001年首次招收生物科学专业42名学生以来,近年相继增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化学生物学2个新的理学本科专业,使学院发展到现在在校学生人数913人的办学规模。学院按照全面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重视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通识教育和个性化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学校生命科学和农林学科的优势,构建了体现“理农结合”的特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首届毕业的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四级通过率达90.5%,六级通过率达66.7%,学生考研率达64.3%,居全校第一;生物科学2001级和2002级教学运行评价分别列全校同年级本科专业第一和第六;2005年生物科学专业被学校评为优秀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3级先后有36名学生参加了5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分别获得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根据学校构建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思路,学院坚持不懈地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推进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2年普通生物学课程建成首批省级精品课程以来,学院现已建成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植物学、有机化学5门省级精品课程,占全校省级精品课程总数的18.5%,实现了每年新增1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同时,还建成了校优质特色课程8门,占全校校优质特色课程的10%。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和推进了各项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等取得显著成绩。近5年来,全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出版教材、专著38部,其中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统编教材11部,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8部;制作多媒体课件36个,教师应用多媒体授课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比例逐年增长。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自2002年以来,学院相继组建普通实验室8个,建成四川省生物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建立校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综合实习基地5个,部分实验课程已与理论课剥离,实现了独立开课,大大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门数已占开设实验课程的70%,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重视科学研究,研究工作和学科建设有较大突破
  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调整学院定位,明确办学思路,先后多次修订《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科技创新基金管理条例》和《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年终奖励考评办法》,鼓励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年龄在40岁以下、没有获得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资助的中青年教师开展具有创新思路的科学研究,以期快速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同时,对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做出贡献者以及在科学研究中立项成功、进行了成果鉴定、出版教材、专著、发表科研论文等均给予奖励,鼓励和督促教学科研人员进一步进行相应领域的科学研究。五年来,学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篇,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46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69篇。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已经形成治学严谨的传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几年努力,承担国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合作科研课题95项,科研经费近400万元,同时,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学院现已与荷兰、泰国、日本等国建立长期友好科研合作关系,在微生物酶工程、免疫工程、动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作物品质生化研究、环境与资源保护、纳米磁性微球合成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省级以上各类科学研究奖近10项,获得专利5项。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2002年时,学院仅有生物物理学硕士点,参与共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硕士学位点。2004年获得植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新增动物学和生理学两个二级学科授权点。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五年来学院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20人,博士研究生10人,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93人,博士研究生5人。
  四、学生工作成绩斐然
  学院学生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优先,管理从严,服务到位的原则,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提供政治导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以正确的教育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教育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十余项,通过建章立制,使学生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优良学风奠定制度基础 。通过“关注三农”演讲赛,“最佳党日”活动,“最佳团日”活动,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进学生“德育立体化”工程,建设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出版《学生工作动态》共33期,形成了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着力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骨干队伍,多次开展学生干部培训,涌现了一大批品学兼优、工作出色的学生干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术科技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8项。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多种渠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重点关注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和存在心理困惑较重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共同制订改善方案。推进社会实践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科技支农、支教、志愿者服务等项目为载体,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先后共建社会实践基地13个,大力推进社会实践的项目化、阵地化、日常化,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项,校级以上奖励157项。积极开展才艺大赛、演讲比赛、院运会、篮球赛等各种文体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7人次,校级以上奖励841人次。
  五、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深度推进
  学院党总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师德教育为重点,随时引导和教育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努力探索和实践把支部建在系、学生班级,积极开展“双向培养”、创先争优和“党员先锋工程”活动,注重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努力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师生员工中稳步推进。近五年来,5人被评为校级和省级“优秀共产党员”,2个基层党组织被评为校级“先进党支部”,杨婉身教授、丁体明教授、黄乾明教授、杨德彰副教授等先后被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积极在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党员人数已经达到227人。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 2007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