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首页 | 校园新闻 | 专题首页 |  
 
团结奋进的玉米研究所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是在原生物统计教研室和数量遗传研究室的组培室及计算机室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现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因工程育种室、分子细胞遗传实验室和计算机室。玉米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全所共有教职工24人,其中专职19,兼职5人。从事教学科研人员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后备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学校党政的领导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玉米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弘扬川农大精神,团结一致,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奋力拼搏,科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1、科学研究成绩斐然
  研究所在玉米优良品种选育、数量遗传理论与应用、玉米遗传多样性研究、QTL定位、分子标记定位及辅助选择、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玉米远缘杂交、空间诱变育种、雄性不育研究与利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川单系列优良玉米杂交种以及“48-2”、“S37”、“18-599”、“0864”等高配合力自交系,在西南丘陵山区及全国其他地区累积推广80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二十多亿元。2002年以来,全所主持或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计划、亚洲玉米生物技术网、Rockefeller基金、国家“948”计划、农业部“丰收”计划、四川省农作物品种选育攻关项目、四川省生物技术专项、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80余项科研项目。继199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以来,经过全所职工的不懈努力,近年来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8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2002年以来选育并通过国家及省级新品种审定的玉米新品种14个,获得新品种授权保护5个,申请获准专利5项。其他兄弟单位利用我所自交系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新品种9个。在《Crop Science》、《Molecular Breeding 》、《Plant Genetics》、《J Appl Genet》、《Journal of PI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科学通报》、《中国农业科学》、《遗传学报》、《作物学报》、《高技术通讯》、《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
  2、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玉米研究所现有多营、濆江和云南3个试验基地,实验基地面积近200多亩,还有设备齐全的网室和温室可供利用。近年来,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多营及濆江农场作了重大改造,其中包括土地改造、排灌设施建设和房屋改造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植物基因工程育种实验室和计算机室在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仪器设备不断完善更新,如荧光定量PCR、BIO-RAD GEL-2000型凝胶成像系统、大型冷冻离心机、-70℃超低温冰箱、BIO-RAD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系统、Milipore Bio-Cell 型纯水仪、全自动高压灭菌锅、DS-1000/HE基因枪1台、多功能生物显微镜、近红外品质分析仪等。所有这些为科学研究的创新,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良好的平台。
  3、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关键在于人才。玉米研究所把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多方筹集经费和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大力进行队伍建设。在积极选拔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高度重视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工作。主要结合所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组织教师利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出国进修和客座研究的机会与国内外同行交流,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纵技能有了全面的提升,为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的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2002~2007年全所毕业的研究生112人,其中博士生31人,硕士生81人;出站博士后1人。目前玉米所有在校研究生115人,在站博士后3人。
  本科教学方面主要承担了生物统计、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农学、生物技术、农村区域发展、药用植物等专业导师制学生指导和毕业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十五”以来玉米研究所教师指导完成本科毕业实习论文的学生多达350余人,由于多数本科毕业论文与所内教师所承担研究的项目有关,因此技术含量较高,部分学生还因此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或院级优秀论文奖,且大多数学生考取校内或校外的研究生。
 

© 2007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