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口述历史】宋育:见证畜牧兽医专业的崛起

2015-04-16 11:52:34 作者:杨希 王慧珠 岳超整理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人物小档案:宋育,教授,男,1930年生,江西奉新人,1952—1956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1993年离休。曾任四川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系主任、畜牧学系系主任。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经四川省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副厅级待遇。

  与川农结缘

  我于1952年7月因国家建设需要,由部队保送四川大学干部补习班学习。同年10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学习。部队经历对我的人生成长有很大影响,这段经历教会了我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和锲而不舍,使我终身受益。

  进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印象最深的就是农学院在全校很突出,学生很活跃,特别出人才、出风头,几届校学生会主席基本都是农学院的学生。特别是畜牧兽医系的学生,在读书、运动方面都很用心。

  1956年8月我毕业后留校任教,恰逢农学院从四川大学独立出来成立了四川农学院。刚到雅安时,不少老师一家几口只有一间或两间房屋,十几个平方全家人都挤在里面,条件很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依然埋头苦干。川农人有个特点,特别能吃苦,“川农大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出来的。

  那时,学校对学生管得很严,大一、大二时要参加教学实习,大三、大四必须参加生产实习,平时还要参加科研小组,比如研究学习鸡的人工授精。那时每周上课和实习的课时一共是36课时,学到的知识和专业实习紧密相连,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很强,负担较重。当时,农学、畜牧、兽医、林学等这些老专业在全校来说都非常强。

  来到雅安后,杨凤老师带领大家把工作抓得很紧,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期,辛苦地搞科研,出差时间比较多,经常到内江、成都、荣昌等地。

  我们结合教学和生产,带领学生一起搞了青绿饲料和粗饲料调查研究,分析、化验400多种饲料,制订了猪的食谱,写出了“四川饲料营养成分”和“雅安地区猪饲料和食谱”,为雅安和四川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在的动物营养研究所就是从饲养教研室、饲养研究室发展而来的。

  困难岁月中坚持科研和办学

  1958年全国粮食关,我们下放农村去内江劳动锻炼办学,大办猪场、鸡场。1970年5月至1971年9月,全校师生下放到当地驻军的军垦农场“斗、批、改”和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在那里主要是劳动、挖地、种菜、挑水、担粪、喂猪、扫猪圈,农忙季节栽秧、种谷子、担谷子更忙,冬天遇到下雨也要下田耕田犁地,一天劳动下来很累,不过学到了很多劳动技能,体会了农民兄弟的辛苦。

  1974年根据省高教局通知,招收学制三年的普通班,畜牧兽医系共130人,畜牧专业59人,兽医专业71人,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批教师为他们补授基础课。我们结合教学、生产实习,对名山黑猪进行了调查,走遍了全县6个公社,62个生产大队,402个生产队。对其中1236头公、母猪的生长发育、体质外貌、繁殖性能等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

  文革后期,我们承担了“提高粗饲料喂猪营养价值”科研项目,饲养教研室老师一行到简阳、资阳、遂宁搞饲料喂猪调查,涉及青绿饲料和粗饲料加工利用、糖化发酵技术,同行的有张慎容、钱文龙、左绍群等老师。回校后开始建立微生物制曲培养温室和木酶纤曲生产、酶活测定。并且全教研室人员在名山、雅安、汉源进行喂猪的消化代谢和饲养试验,获得了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和资料。

  恢复教学、科研带来的希望和责任

  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很快恢复了教学和科研,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始重建实验室,购买仪器设备,修建科研猪舍,接待外单位(西藏、贵州)人员实习进修。杨凤老师和我等一起带研究生,教研室内的老师都忙起来了。有了科研经费,我们制订了科研规划,确定研究四川猪和南方猪的饲养标准和饲料的营养价值测定。以成华猪、内江猪、荣昌猪和雅南猪为重点,开展生长育肥猪、妊娠哺乳母猪、仔猪、公猪的消化代谢实验、饲养试验,精准对实验猪只增重和使用饲料称重记录。

  经过几年努力,我们于1982年制定完成了“四川猪的营养需要”和“南方猪的饲养标准”,分别荣获了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肉脂型猪饲养标准”一等奖。

  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内江肉猪的维持能量需要测定,测得了内江猪小架子、大架子和肥肉猪维持能量的需要,并对不同饲养水平——自由采食(任食)和限食对内江肉猪试验,结果自由采食猪日增重最快,每增重1kg需要消化能也多,而稍加限量(如大于维持需要3倍饲料),则每增重1kg需要能量利用率最高。这个试验对类似人的减肥也有值得参考的意义。

  1980年,我们和新都畜牧局合作,采用长白×成华F1代仔猪14窝128头,利用不同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组成配方和饲养技术对仔猪进行补饲试验,获得了提高增重和良好的经济效率。

  为了了解四川省饲料牧草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及分布,1981年我们和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四川省畜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全省18个县区140个采样点的973个样品和46个县区土壤样品进行测定,测得四川饲料饲草和土壤中硒的含量和分布,为解决人畜禽缺硒病提供了重要资料,获全国科技一等奖。后来还有几位硕士研究生专门对猪、鸡作了硒的试验。

  由于生产和市场的需要,省科委给我们下达了研究“现代集约化养鱼”和“商品肉兔配套技术开发”任务,结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科研任务,我们与有关单位合作在新津、雅安、邛崃、大邑及省水产所养鱼场进行科学研究,对池塘、流水网箱养鱼的养殖技术和饲料配方进行研究。

  四川省是肉兔的主要产区和出口基地,肉兔饲养业已成为四川省畜牧业的一项新兴事业。1988年农牧渔业部下达《四川省商品肉兔配套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我们和畜科所、省畜牧局科教处共同主持,全省有6个地市、20个县参加,经过协作组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按时全面超额完成了合同任务,获得农牧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

  正是因为在困难岁月中坚持搞科研,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期间,我们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研究,在猪、鸡、鸭、兔、鱼的营养、饲养标准、饲料营养价值,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方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这些成绩都是大家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

  1984年,我参加四川省农牧业技术观察团赴英国和联邦德国进行科学考察,达成了一些协议。因英国养鸭有经验,故邀请英国樱桃谷养鸭场代表总经理来四川商谈技术合作内容,为天府肉鸭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1986-1995年,学校和四川省养猪研究所合作,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荣昌猪瘦肉型品系选育”重点科研项目,获部级一等奖。

  1993年我离休后,继续以自己的学术专长服务于社会。2010年,学校聘请我为校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指导研究生(硕士、博士)教学、科研论文答辩等工作。能发挥自己的余热,我非常高兴,祝学校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把“川农大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
宋育(右)和杨凤(中)在一起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