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在“2014-2015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的答辩舞台上向大家鞠躬致意时,现场爆发出如潮般的掌声,现场的老师同学眼里噙着泪,深深感叹道“不容易,太不容易了!”。当他的事迹被媒体相继转载报道,一度推上热搜榜,网友纷纷评论其“大有作为”。
他,便是来自农学院2012级农学(本硕连读)的马良,以9.80最高分斩获本年度“优标”第一名,更一跃成为学校“特别荣誉奖学金”首位获得者,现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录取为直博生,将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进行深造。
求知之迫·学霸传奇
三年所学45门必修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中,35门课程90分及以上,30门课程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连最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连续三年加权综测跃居全院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20余项荣誉;主持参与三项国家级、校内农业类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收录于CSCD核心期刊,荣获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
当被问及为何能创造如此多让人望其项背的成绩时,马良淡淡地说:“人生苦短,努力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足迹便是我努力的方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一直以来马良都以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来提高自己。“每天7点钟便离开寝室,在自习室学习一会儿再去上课;晚上12点便抱着一摞书悄悄回到寝室。”室友罗文学形容马良的生活规律辗转于寝室、教学楼、实验室以及图书馆,感叹其连节假日都不敢放松。而谈及学习技巧,马良坦言自己更加注重学习效率,他说,自己在学习时都会将手机直接关机,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是“雷打不动的时间”,在结束学习后再开机统一回复,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能让他定时定量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事半功倍。
拥有30多门专业第一这样令人艳羡的课程成绩,马良笑着说自己有着独特的法宝“三问秘籍”:在课前马良会将自己的疑问整理好,早早来到教室与任课老师探讨;在课上频频举手发问,与老师现场进行交流;下课时,马良更会“缠”着老师交流自己的困惑之处,直到解决问题。在高等数学以及线性代数这样的公共基础课上,一个班100来号人都会因马良孜孜以求的专研精神而牢牢记住他的名字。
不同于将一天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的“传统学霸”,马良更愿意将自己的精力花在知识的拓展上,曾任数学建模协会副会长的马良带领自己的协会荣获学校“五星社团”称号,并带领自己的数模小组夺得第十届五一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第七届电工杯数模竞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SP奖等多项奖项。身为马良好友,来自环境学院的“优标”董祝君回忆起与马良搭档的日子,十分刻骨铭心。“在比赛的时候,他可以花一个下午的时间独自思索一个模型,并在吃饭的时候与我们积极探讨他的收获。在学习时,他的脑袋就像一个飞速运转的机器。”董祝君笑着说。
热爱农业·致力科研
来自四川省南部县小山村的马良,从小便体验着艰辛的生活。由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自幼跟随着外公外婆长大的他对于农业有着别样的情怀。“小时候喜欢在田野间自由奔跑的感觉,长大后每当心情不好便想要坐着田坎上看着太阳静静落山。”马良说道。
为了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高考结束后马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四川农业大学。马良说,他是农村的孩子,自己都不为农业做点什么,那么还有谁来做呢?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基础却更需夯实。带着这样的信念,马良在大一便进入了实验室进行学习与探索。大一学年,在祁鹏飞老师的指导下,马良认真学习小麦品质测定相关知识,主持申请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品种与环境互作对四川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在实验室从早上8点熬到晚上11点半,除了吃饭,毫不间歇。”创新性实验队友赵卓凡被马良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所深深打动。而在同年,他更是作为第七届国际小麦族学术会议的志愿者,与来自世界各地教授探讨交流,在越来越广阔的天地中一步步逐渐实现着心中的梦想。
“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祁鹏飞老师以八字评价马良,“要知道这八个字虽然简单,可没几个学生能够真正做到,马良是一个。”祁老师回忆到,当课题组需要对上千斤的小麦种子进行清理入库时,马良总是会在课余时间第一个来到实验室进行装袋处理,“每袋几斤,却从不喊累。”祁鹏飞说道。
为了真正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大二学年,马良参与了王强教授指导的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玉米萜类植保素对小斑病的防御响应研究》,并通过该项目在CSCD收录核心期刊《西北植物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玉米萜类植保素代谢关键酶基因对小斑病侵染的防御响应分析》。在大三学年,他更是参加了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以《大豆主要农学参数可视化估测分析研究》的项目获得了省级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能拥有如此丰富的科研经历来源于马良不懈的付出。马良表示,从大一起,自己便有每天都翻译一些英文文献的习惯,当导师分发下来的经典英文文献,当别人都只是丢在一边或者略作翻译时,马良选择通篇精细地翻译,成百上千的专业词汇,甚至连许多电子词典都未收录,而马良却能凭借自己的刻苦与勤奋精确地将它们查找出来。“实验的数量不如品质重要。”马良认为仔细阅读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最新文献,能够很好地提升个人的“科研品味”。同样是农学院优秀的学生代表,来自2011级农学专业的周科在国家奖学金答辩会上听闻马良大学一年早已翻译300余篇英文文献时,便对他佩服不已,深深赞叹其:“执着、勤奋、正直、质朴”。
而谈及夏令营的日子,马良也有着深刻的体悟,他提到这样一个小细节:当北大的面试官考核他一篇英文文献时,当自己通读完文献并翻译了题目时,面试官便将他叫停,内心忐忑的马良以为自己的翻译水平达不到要求,第一句便让老师无可忍耐,而此时面试官却笑着说:“从题目的翻译便能看出你的文献阅读能力很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北大老师的如此反馈令马良喜出望外,而同时他也表示:唯有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让自己拥有如此深厚的积累,厚积而薄发便是如此真理。
榜样力量·展翅高飞
被身边同学誉为“24K纯金学霸”的马良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更是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时刻影响着身边的人。无论是清晨督促室友起床上课,还是在全班发起“同读一本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考试前专门腾出时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还是特地约上备战考研的朋友打球跑步为他们加油打气。“还记得期末前的凌晨,马良发短信给我说在A区一楼教室等我,只为给我详细地讲题。”谈到马良给予自己的帮助,同班同学王雅乐湿了眼眶。
而令人动容的是,在去年评选国家助学金以及社会捐资奖学金的时候,毫无疑问能够获评的他却毫不犹豫将这次机会让给了其他的同学,“我得到的已经够多了,而我希望能让班上更多的同学在简历上都能有光彩的一笔”,千元不多,但这笔钱或许就能让马良改善生活,但他却优先想到班里其他10几位同学的情况,班主任樊高琼感慨道,“这孩子懂得感恩,总是把阳光的一面呈现给身边的人。”
如今,马良正积极准备着前往北京开启自己人生新的征程。按照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入学统一采用“轮转与选导”的方式,经过在不同导师与不同专业2-3次“轮转”后,方可进行学生与导师“双向定导”。面对光明的未来路途,马良表示,在新的领域里自己将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断寻觅与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