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不要惊慌,到操场集合”“请大家不要进寝室”“请学生干部、班干部或曾经担任过干部的同学到我这里集合”。我校三区宿舍间不断传来这样的声音。
2008年5月12日,身处汶川的他从教室逃离后,看到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灰尘蒙蒙,哭喊声一片的他恐惧、惊慌、失措占据了整个身体。同样是地震,目睹过满目疮痍,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他在芦山地震中则表现得异常淡定与稳重。
他就是来自汶川,现任生命科学与理学院学生会主席的杨勇。雅安地震发生时,他正在修改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想到楼道拥堵的情况,很自然地整理好电脑和一些贵重物品之后才离开寝室。
杨勇来到宿舍间的空旷地带后见到有同学躺在地上,询问得知是二十舍同学因为恐惧从二楼跳下尾椎受伤,立即拨打了120和他室友的电话,因为电话占线、信号中断等原因,均未取得联系。他随即让其他同学骑车去校医院寻找医生,同时让同学从舍管阿姨那里借来一床被子盖上,直到救护车将那位同学带走他才离开,期间还找来扩音器安抚惊慌失措的同学、指导学生转移。
他在没有联系到学院老师前,与遇见的林学院、艺体院、食品院学生干部交流意见决定首先清点班级人数,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之后选择根据地搭建帐篷确保学生安全,然后购买油布、水、药品等震后必需品。
与学院领导取得联系之后,协助老师召开会议并积极献计献策,为灾后事宜取得积极进展贡献了宝贵意见。4月20日当天在杨勇等学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绝大多说学生有了住宿的地方。当天晚上由于职位与责任的原因,杨勇通宵值班。4月21日当新的帐篷到达之后在杨勇的带领下理学院是第一个把帐篷搭建起来的学院。
震后三天睡觉不足十个小时的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参加学院会议、学校会议、搭建帐篷、分发赈灾物资、起草《生命科学与理学院雅安地震后离校管理制度》,包括成立领导工作小组、卫生、请销假制度、药品清单等并在学生工作小组中担任组长,刚刚痊愈的手臂因为搭建帐篷再度疼痛起来。
一个人的奉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杨勇在处理问题上也遇到了很多麻烦。20日晚间,他为了确保给手机电池充电同学的安全,与一位在凌晨仍在玩电脑游戏的同学发生了冲突。面对个别学生干部责任心不强,他让自己和那些称职的学生干部多承担一些责任。“做事很积极,思路清晰,很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某些方面很有经验”学院老师如是评价他。
杨勇聪明,有经验,能时刻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心存爱与奉献,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紧急时刻想出完美办法。
当问有人问他:“你这样做、这么累,很多人不一定理解,也不一定会感激你,作何感想?”杨勇说,自己觉得学院的利益、他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虽然他人可能不理解我,但我自己内心很满足、很自豪,这也是自己汶川地震后对社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