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那一群人·那些故事】追寻精彩———记我校禽病防治研究中心团队

2013-03-18 09:38:49 作者:杨雯 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编者按: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有限,群体的力量,可以气吞山河。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团结协作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一种类似白血球的“机体智慧”,可以克服各种挑战和困难助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本网特别策划了“那一群人·那些故事”系列专题报道,突破对某一人物单独宣传的壁垒,希望通过展示管理群体、服务群体、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公益团队、创业团队、社会实践团队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更多人物从幕后走向台前。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报道你我身边的集体故事,联系电话0835-2882816(李劲雨)。

………………………………………………………………………………………………………

      他们目标明确,为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他们善于学习,充满活力,他们的研究成果“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成为国际上首个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疫苗,不久前获得了2012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这就是我校禽病防治研究中心团队。

  结合生产的团队

  “方向很重要!方向是否有生命力要看是否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90年代初,还是20多岁小伙子的程安春刚研究生毕业留校不久。因为通过研制生物制品帮助养殖企业有效控制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流行,拿到了生平第一笔科研经费——500元,在那时抵得上他好几个月工资。那一刻,他为自己能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而兴奋不已,同时也让他深感科研真正的生命力在结合生产实践。

  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禽疾病研究还是个大冷门,国内外研究都不多,100个搞动物传染病的人里最多只有一两个人搞水禽疾病研究。但当时中国水禽养殖约占全世界的70%-80%,四川又是水禽养殖大省。于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就此成了我校畜牧兽医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遇到问题找川农的专家”,久而久之,遇到养的鸡鸭病了,不少养殖户会主动把样品送到学校来求助,马太效应形成后,全国各地大量源源不绝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科研取得进展的方向引导和完善研究方案的重要参数。

  一项科研成果必然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的研制也要从20年前说起。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引起的鸭、鹅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发病率20~80%或以上,死亡率10~50%或以上,患病康复鸭生长发育严重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严重威胁世界养鸭业的生存和发展。1993年,当时全国养鸭第一大省四川省爆发流行的鸭传染性浆膜炎,引起严重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传统上主要依靠抗菌化学药物和抗生素对该病进行防治,使得养殖效益低下,禽肉(蛋)产品的药物残留及药物的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也没有批准上市的疫苗,该怎样有效预防这种病,成了一直以来困扰团队的一道难题。

  “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一直就是我们的课题来源。”就这样把解决生产问题作为目标,研究团队一直专注于此。

  “病毒会不断变异,要是不关注生产实际,用不了多长时间研究素材就要与生产脱节,我们的研究结果也会落后于生产的需要。”紧密结合生产,成为团队力争在国际上保持水禽传染病研究领域“第一梯队”前沿地位的法宝。

  兵团作战的团队

  一个团队,新鲜血液融入是活力的来源之一。为了建起一支相互协作的有生力量,团队可以说是“不拘一格进人才”。2011年学校的人才公开招聘,团队把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6年,但毫无兽医学背景的孔庆科作为拔尖人才引进预防兽医研究所时,有人并不理解,其实团队正是看中了孔庆科在微生物研究方面的长处,他能将国际一流的疫苗研究理念带入团队。“要打开视野,不要局限于本学院本学科,要让团队中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方向上完善整个团队的研究。”

  程安春有个“旺炉理论”,那就是在一个熊熊燃烧火炉,即便是扔块湿毛巾进去也会燃烧起来。“团队负责人实际上是团队的秘书,既要带头干事,也要像润滑剂一样为一部机器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让每个成员都能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主人。”

  “团队协作能够带来1+1大于2,甚至比2大得多的效应。”就在几天前,团队全体成员们按照惯例坐在一起,集体对今年团队成员申报国家自然基金研究讨论。5份申报书,作者既有在场的,也有远在大洋彼岸的,没有表扬,只能批评,大家都毫不留情地查找不足,协调如何优化配置团队资源。也是用这种做法,2012年的国家自然基金申报他们团队“报5中4”。

  优秀的团队对人才总有无穷魅力。陈舜博士毕业后进入地处省会又是“985”的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但仅仅一年她就放弃了这份工作,跳槽来我校禽病防治研究中心。强烈吸引她最主要的就是团队的“软实力”。 “我们的团队很团结。基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互相补充不足。”她说,来校短短一年,她就拿到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在内的4个项目,手里成形的已有3篇论文,其中一篇已被《Gene》在线刊出。

  “20年我们就做了一件事——搭这个平台。”回顾多年的工作,程安春半是调侃半是感慨。

  学习型的团队

  团队有个共识,一所优秀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差距就在“实验室的灯光”上,在优秀大学晚上总能见到一间间灯火通明的实验室。为了营造团队内积极向上的风气,团队内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大家做实验、写论文。

  “文献是同行交流的语言”。进入团队学习的研究生们被要求大量阅读文献做读书报告,并且两月一汇报学习进度。“读书心得要是没有四五篇英文文献根本就拿不出手!”2009级动物医学本硕班的袁彪说,老师要求文献要读到有感觉,读到自己也手痒痒想写点东西了那才到位。现在,他光是英文文献的阅读总量就达到了大约300篇,已有3篇论文在手,其中一篇发表在著名学术刊物Future Microbiol(2012年IF=3.818)上。为此几天前他刚拿到了团队发的万元奖金。

  团队积极支持年轻教师出国学习进修,打开视野,但是也坚决对盲目出国说“NO”。陈舜的出国计划就被否定了几次,有一次联系好了麻省总医院的肠道免疫学研究中心,还是被否决了。因为程老师认为这里研究水平很高,但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与团队近期、中期、甚至长期的研究方向相差太远,不利于陈舜以后的科研发展,只能是浪费时间。“学习要有目标,出国不是目的”。团队年轻老师慢慢理解了程老师的良苦用心。

  目标明确,动力十足,信心满满正是这个团队的整体状态。一篇篇论文,一项项专利都凝聚着这个团队成员的同甘共苦、拼搏创造。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登上另一处高峰,追寻下一个精彩!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