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林学院“握住你的手”公益团队
编者按:
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有限,群体的力量,可以气吞山河。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团结协作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一种类似白血球的“机体智慧”,克服各种挑战和困难助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本网特别策划了“那一群人·那些故事”系列专题报道,突破对某一人物单独宣传的壁垒,希望通过展示管理群体、服务群体、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公益团队、创业团队、社会实践团队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更多人物从幕后走向台前。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报道你我身边的集体故事,联系电话0835-2882816(李劲雨老师)。
………………………………………………………………………………………………………
成立于2009年的“握住你的手”公益团队,是由一群为筹集公益资金在参加“益暖中华”大赛时结识彼此的志愿者组成。以“握住你的手”为名,代表的是“我”和“你”两个不同群体,传达的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志愿服务理念。
2010年,这支志愿队伍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频繁、形式单一的特点,无法走出一条与其他志愿队伍不同的服务道路,毅然将眼光放向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地区——凉山州冕宁县。通过对冕宁县实地调研,队员们明确了志愿服务的主题,制定了详尽的实践方案,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支教属于志愿活动中一种十分传统的形式,但这支队伍用行动重新定义了“支教”的意义。
非传统意义的支教
冕宁县哈哈村爱曦小学的8个教师均未获得教师资格证,大家在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候是老师。一个孩子的两科成绩往往加起来还达不到一个城市学生的单科成绩,而且地理上的封闭阻碍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传统意义的支教仅仅停留在志愿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批公益团队采取的是开拓学生视野,并帮助老师们提高教学能力的方式。
他们收集雅安市一些小学的教案与教辅,帮助老师们提升教学质量,带去新的教育理念。队员们把教学辅导书、教案交到8位老师手中,老师们非常感谢力量的传递,希望能够彻底改变哈哈村爱曦小学的教育现状;为增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多接触新鲜事物,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开设了从未接触过的美术、音乐、英语、动手课程,让孩子们能从心底里萌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进而刺激求知欲,由不重视学习变为渴望学习,萌生走出山区的人生梦想。
一位队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虽然我们是去支教,但是我觉得这是一次双向的支教,我们带去他们所没有接触的外面世界的新奇,而他们带给我们他们坚韧的生活态度与激情。”
承诺的力量
“大家想做的,就是把心交给孩子。长期与外界的隔绝,孩子们不会轻易打开心房。正因为如此,大家与仅于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交流不同,而是完全投入、用心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他们走进学生家中,跟着孩子们一起割猪草,学习彝族语言和歌舞——队员们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努力尝试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触碰到来自山外世界的阳光心态。对于一群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甚至在家中还受到百般疼爱的大学生而言,这样一个贫困偏远的地方独自管理自己的生活并非易事。
“此前绝对不会想到,这些孩子和我们的童年有如此大的差距!不管条件多差,只要我们能够给这儿的孩子们带去一点儿不一样的东西都值了。吃什么住哪儿都是次要的,我们的存在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对孩子们的用心,孩子们是能感受到的。2010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结束的离别时刻,孩子们熬夜为哥哥姐姐们送上了用心准备的礼物——一封信、一个折纸、一个粗糙的手工布娃娃……懂事的孩子们理解志愿者们不得不走,只是害怕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一边默默含着泪水,一边目送哥哥姐姐们离去。队员们得到的远远不是一次成功的暑期社会实践带来的满足感,更收获了两百余名孩子的爱。队员向孩子们许诺:“一年之后,我们还会再回来。”在此之前,他们其实未曾有此打算。
2011年,“握住你的手”团队早早地开始为实现承诺而行动,考虑到继承传统文化十分必要,他们为孩子们联系到“国学基金会”,募集到800本国学书籍;希望孩子们能和外界有更多联系;为培养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团队联系到冕宁县防疫站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对当地高发传染病及正确的预防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结合农业院校的特色及当地农民的情况,在林学院老师的支持下,团队成员从支教的内容扩展到支农,努力通过教育和农业两大基础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011年暑期,这一次志愿之行得到了冕宁县团委及电视台、爱曦小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也使团队的活动规模和受关注度得到很大提升。队员们不期望名利,更多的是想让广大爱心人士关注到这个群体,加入进来,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光明的未来。
“一两年的志愿活动,我们能做的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每次都会觉得有没做到的,心里存有遗憾。我们希望能用长远的目光来做志愿服务,搭建起林学院青年志愿者与凉山州孩子们长期帮扶的桥梁。”又是离别时,队员们面向弟弟妹妹们再次许诺,而此次未给诺言加上时间期限。
爱的延续
这是一支始终保持着青春活力的团队,连续三年参加“益暖中华”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并荣获过“优胜团队奖”,成功晋级过“萤火助学”的面试团队,已连续两年成为四川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校级分队”。
但是作为一支学生团队,“握住你的手”也不得不面临成员流动的问题。新老队员交替间,不变的是对偏远山区的那份爱和对志愿精神的深刻理解。今年,团队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团九十周年发表重要讲话中对当代青年提出的“五个要求”,以“真情传递关爱,知识点燃未来”主题的活动方案应运而生,将由全新的队员前往那个熟悉的地方。
作为过来人的老队员相信团队会有好的未来,并对怀有志愿热忱的后来人寄语:“志愿行动在奉献精神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专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志愿不是一时冲动,应结合自身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坚持,做志愿者工作最难之处也是在于坚持。”
坚持,一直是这个团队的生命力所在。一年只有盛夏才会有与孩子们相聚的机会,回校后的队员们依然为孩子们做着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在城市联系“一对一”结对子的城市孩子和学校里关注孩子们的大学生,转交孩子们送给他们的小礼物、小贺卡,并在校园内设立“爱心信箱”,鼓励大学生们和孩子们通信,让孩子们感受到除了去看望自己的哥哥姐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在关心、爱护、陪伴着他们,希望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更体贴、更周到的爱。”
队员每学期还会定期与爱曦小学的校长和孩子们联络,了解学校和孩子们的近况,看是否需要帮助。孩子们有时会与队员交流现阶段遇到的麻烦,诸如学习上的问题和家庭里的矛盾,每当听到孩子的诉说,队员总会感觉自己的能力的有限。团队在学院党总支和团总支的支持下,通过宣传工作,将那里的情况介绍给大家,并得到了国学基金会、成都好心人论坛及壹基金等多个公益组织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出资为孩子们提供学习书籍和文具。
团队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立足于现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老队员在参加“益暖中华”比赛时会带入新队员,并将以往开展活动的图片、视频以及资料与新队员分享,面对面地交流一些心得与体会,让新成员能很好地树立在团队中的主人翁意识,期望将来把活动做得更细致、可行性更强、影响力更大,使孩子们的获益最大化。
“我们要一直不断挖掘贫困山区孩子的需要,想尽办法提供给他们,这个工作需要长期做下去。”队员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