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一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
《办法》的出台旨在结合学校实际,贯彻《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对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支撑。《办法》明确了课程建设目标和建设规划,细化了建设内容,对遴选条件和项目管理提出了要求。本《办法》是今年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系列文件之一,也是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丰富课程类型 明确建设新目标
根据《办法》,学校将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五大“金课”及应用型示范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国际课程等各类型示范课程。课程类别覆盖实验课和理论课,建设方式涵盖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多类型和多样化。
按照总量控制、分类规划、择优建设的原则,《办法》明确将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150门左右校级一流课程,力争入选省级一流课程50门以上,并对各类型课程建设数量和建设内涵进行了说明,强调了课程的优质性、先进性、创新性、示范性、融合度与思政元素,使课程建设要求更高、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
细化课程内容 设定建设新高度
杜绝“水课”,打造“金课”,让课程建设实起来,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紧跟时代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这是开展课程内容建设的基本理念,也是课程建设的标向杆。
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课程高阶性。《办法》明确课程内容建设应符合专业目标,强化阅读能力考查,打破传统认知模式,强调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优先选用高质量教材,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
更新课程内容,突出课程创新型。在全国上下开展双创培育的大环境下,《办法》明确要求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应用性探索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严格考核方式,增加课程挑战度。怎么样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能完成课程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与个性化学习?《办法》提出要强化学习过程管理,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和教师满堂灌,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摒弃传统考核模式,探索综合能力考核办法,让学生多动脑、多费力,通过课程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融合信息化技术,提升课程共享度。怎么样把课程高效用起来是课程建设的终期目标,也是考验课程质量的重要一环。为此,《办法》要求课程建设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教师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逐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坚持扶强扶特 确立遴选新要求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一流课程的遴选体现出强调基础、突出优质特色、形成支撑,具备连续性的特点。
一流课程的建设对象为现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且已连续3年公开讲授的具备一定前期基础的非实习、实训课程。并在遴选上适当向一流专业相关课程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精品课程倾斜。
同时,在负责人和团队选择上,《办法》将政治标准和业务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和同行专家的评价,并对申报年龄和职称进行明确规定,体现了教师团队结构的重要性和“传帮带”的特点,让老教师充实起来,让新教师成熟起来。
严控课程质量 提升管理新效度
《办法》明确了一流课程实行动态管理,实施跟踪监测、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制度,这就杜绝了课程只建不管的现象。同时,对课程建设任务较好的将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评选,引导课程建设向更优、更强的方向发展。
为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督促课程建设的推进,一流课程的建设经费实行分期划拨,并明确使用范围。同时,对获得国家(省)级认定的课程进一步资助经费,以鼓励开展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资源,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和使用期内,课程团队有责任维护和更新课程资源,并确保课程导向正确性和内容的实效性,对课程内容实行错误零容忍制。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地应用于高等教育,以融合“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为核心的一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是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
本办法的出台,为一流课程建设规划了蓝图,为课程建设管理提供了遵循,必将有力地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