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科技之光照亮脱贫致富之路

2020-04-30 14:48:19 作者:农发院 审稿:田孟良 来源:农发院 点击数:

  

学校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工作视频会议上,我校荣获2019年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这是我校扶贫工作又一次得到社会肯定。

近年来,我校积极参与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以对口帮扶广安市前锋区和凉山州雷波县为核心区,全面覆盖全省88个贫困县(区),为科技创新驱动全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脱贫攻坚和现代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等谱就华丽新篇章做出应有贡献。先后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服务型党组织”、“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相关扶贫案例入选四川省委组织部主编的《“绣花”功夫四川脱贫攻坚案例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和国务院扶贫办“志愿者扶贫50佳案例”等;多位专家荣获“科技部优秀科技特派员”、“四川扶贫十大好人”等荣誉称号。

深入一线摸情况  科学分析精准施策

为摸清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方案,学校组织专家对秦巴片区、乌蒙片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的资源状况进行了系统调研。经过实地调研、考察和论证,结合实际,学校制定了《2015-2020科技扶贫工作方案》,明确了科技扶贫7项主要任务,细化了对口帮扶15项重点工作,并设立了科技扶贫专项经费200万元/年。分门别类形成了“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区)的贫困档案,并组织专家科学分析贫困原因,深入研究扶贫办法,全力助推脱贫致富。

为力求让各种“治贫方”、“脱贫方”、“致富方”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见效,川农人不仅做到心中有谱,而且还做到了脚下有路。像在雷波,这里的帕哈乡、杉树堡乡、箐口乡、马湖乡、千万贯乡、八寨乡、松树乡、黄琅镇等10多个乡镇都留下了川农人的足迹。哪座山适合种药材,哪片林适宜养羊,哪块地适合种蔬菜……科技专家们先后为该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仿野生天麻生态种植可行报告》等产业发展和扶贫规划报告。

学校还充分发挥了我校在农业领域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先后与省扶贫移民局共同编制了《四川省“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完成了四川省2015年度精准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积极承担了《四川省“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编制任务,为广安市、巴中市、阿坝州等地编制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方面规划130余个。精准扶贫方面10多篇决策咨询报告得到了省部级领导重要批示。

多措并举转观念  科技扶贫深入人心

要脱贫,思想上先要脱贫,解放思想是前提。

学校探索创建了“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即雅安模式,搭建“总站—服务中心—服务站”三级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了学校和地方科技与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机融合。几年来,“雅安模式”在全省推广,建成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遂宁、彭州、川南、内江、攀西、青藏六大分院,基本覆盖全省主要生态区,向贫困地区源源不断输送科技成果和提供技术支撑,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同时,借助学校基层党建优势,积极组织学校基层支部赴雷波开展基层党组织互联共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各项帮扶工作,探索建立了“高校+地方政府+贫困村”三级联动的“党建+”模式,通过“党建+扶贫”“党建+乡村振兴”模式,将高校的党建工作延伸到乡村,将文章写在大地上,解决农业科技推广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直属党支部就先后与雷波县唐家山村、大水井村等党支部签订了支部共建协议,通过“三会一课”、专题讲座、技能培训、学习考察等学习活动,支持贫困村加强支部党建阵地建设。同时,进一步整合双方支部资源优势,通过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加强“四好”建设,助推全体村民脱贫奔小康。

从刚开始孩童口中的“汉呷”到人人熟络的“张老师”,我校派驻雷波县马湖乡唐家山村的帮扶干部张韬,如一名园丁扎根唐家山,弘扬川农大精神,发挥川农力量。他利用党建月会、入户走访等机会,让贫困村解放思想,贯彻“强化产业扶贫”理念,深入分析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指导发展高山蔬菜和林下养殖,强化唐家山村自身造血功能,让科技致富观念深入人心。

扎根基层传技术  高山峡谷点亮科技之光

“我们是农学博士,当然要在农业产业上动脑筋,出成果!”我校派驻雷波县的挂职干部胡剑锋和葛飞在地名叫‘千万贯’,老百姓却穷得‘响叮当’”的千万贯乡开启了他们的“千万贯设想”,谋划了“玉-草-畜”种养循环和“生态中蜂养殖”两个产业项目,建立了3个 “玉-草-蜂-畜”示范基地,20群以上规模的养蜂场5个,培育致富新星5个,形成合作社+科技示范户+贫困户的产业化发展,每个示范区带动种养殖户30余户。

雷波县松树乡猴儿沟村,是我校提岀的“核桃科技扶贫产业化”试点村。为了尽量让当地种植户理解,核桃专家万雪琴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爬树本领。他深入种植现场,手把手指导农户种植关键技术,经常爬上十几米的核桃树做修剪示范。2019年实现该村核桃增收至少6万元。

杨文钰教授提出“玉-豆-草-羊”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其团队开发的“养羊神器”——“全新装配式标准化羊圈”相继在雷波、前锋等贫困山区推广应用,帮扶效果显著,得到广大贫困户赞同,获四川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

在雷波县大杉坪村,当我校刘卫国等专家带去三台新型多功能秸秆粉碎机时,贫困户吉根批尔兴奋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今年冬天,我家的牛羊终于有吃的了……政府对我们老百姓太好了,川农大对我们老百姓太好了!”

扶贫的道路纵然步履艰辛,川农人走得无怨无悔、充实厚重。长期战斗在扶贫一线,不断创新扶贫模式的植保专家张敏;“让贫困区彝族同胞吃上没发芽的健康土豆”的“土豆王”王西瑶;即使坐在轮椅上,也要将知识送到田间的花椒专家叶萌;让美丽的芍药花盛开在马湖畔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田孟良;让荒山荒坡变美丽牧场的扶贫攻坚践行者杨继芝;推广科学饲养,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的土鸡养殖专家刘益平;使西甜瓜在4000多米海拔扎根的蔬菜专家贺忠群;手把手将种草养牛养羊技术教会农户的兽医专家左之才……他们只是我校专家扎根基层的一小部分缩影。

近年来,学校大力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大力选派专家或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发挥人才在扶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已先后选派近50位专家赴地方挂职科技副县长或副局长,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600多名,形成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员、产业科技特派员、项目科技特派员等服务团队60余个;组织2000余人次专家到贫困县(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在重点抓实抓好前锋区、雷波县对口帮扶工作的同时,实现了对我省其它86个贫困县(区)的全覆盖;实施各类扶贫项目100多个,举办专题讲座300多次,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2000余次,指导培训5万多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230余项(次)。川农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出了一首首动人的助农增收曲。

凝心聚力强产业  科技引领脱贫致富之路

产业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的根本途径。学校坚持用科技成果带动产业发展,科学开发贫困地区资源,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探索建立了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主体的高校科技扶贫体系,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科技助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推动形成“一村或数村一果、一乡或数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雷波县,组建了由杨文钰和朱庆两位教授牵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专家团队,为雷波提供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支撑。其中,蔬菜专家郑阳霞教授在雷波马湖乡、谷堆乡和瓦岗乡等地做培训、搞指导,引品种、建苗圃,扩基地、做示范,有效解决了该县莼菜濒临灭绝的危机,促进了当地蔬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新发展莼菜种植面积200亩、山葵300余亩、紫山药50余亩。其中莼菜平均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紫山药亩产值更可达2万元以上,带动当地100余贫困户种菜脱贫。

在广安市前锋区,汪志辉教授通过《龙安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解决了当地3万余亩龙安柚种植管理不善、杂株多、味道酸等问题,建立绿色鲜食柚类示范基地1个,辐射周边基地1万亩。示范基地每亩年纯收入0.8-1万元,技术辐射基地亩增收0.2-0.4万元。

养蜂专家杨明显从2015年以来,指导带动生产雷波脐橙蜂蜜,使千万贯乡、簸箕梁子乡、箐口乡、小沟乡的养蜂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单产5斤到单产20斤,老百姓看到了发展养蜂带来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养蜂业也逐渐成为了科技扶贫攻坚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唐茜教授开展茶叶科技扶贫工作2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我省各大茶叶产区。她为雷波等贫困地区送茶苗、送农资、建基地,做培训、搞指导、推技术……她做给茶农看,带着茶农干,领着农民富,让茶叶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龚伟教授在前锋区积极开展花椒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培训,先后在观塘镇和虎城镇指导建立花椒丰产栽培生产基地近3000亩,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科技带动当地花椒产业发展。他在雷波县林业局挂职担任副局长,走遍了雷波县的核桃产区,为贫困户传授种植技术,赠送技术月历。

水果专家吕秀兰,牢记科技扶贫使命,她带领课题组,每年150余天、100余次奔波在前锋区、汶川县、茂县等贫困地区,踏遍水果种植的村村寨寨,通过样板基地打造,示范带动一方产业发展……

“实现我省45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四川农大责无旁贷!”目前,我校对口帮扶的前锋区和雷波县均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川农人将不忘初心,牢记强农兴农的使命,结合深度贫困县农业发展和科技需求,举全校之力投身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体现川农人的社会担当,为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川农成绩,贡献川农力量。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