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脱贫摘帽走向致富奔康

2018-12-28 15:56:58 作者: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来源: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点击数:

  

——驻村干部孙成勇工作纪实

11月28日一早,孙成勇便走在了洪桥村的通村公路上,宽宽的柏油路延伸出一条条的水泥小道通往每家的门口,道路两旁种着蔬菜,庭院旁的空地上圈养着鸡鸭,按照工作计划他今天要走访几家贫困户。

时间回到2016年,四川农业大学与前锋区的对口帮扶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当年10月,孙成勇被任命为广安市前锋区虎城镇洪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科技联络员,是川农大派出的第一个驻村干部。两年的时间,他亲历了这里发生的变化,道路变宽了,一栋栋红顶白墙的新房子立起来了,卫生条件也变好了。去年年底,洪桥村正式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孙成勇清楚,脱贫不能脱钩,村子刚刚发展起来的集体经济还很弱小,产业规模还有待扩大,一些家庭还可能再度返贫。

“出去打工的回来没,家里缺不缺劳力?”、“血压还高不高,低保还在拿没?”、“学费有没有减免?成绩咋样?”,一家家走过去,大大小小的问题问个遍。得知村民刘福芳家在成都上大学的孙子前不久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二十七个队伍里获得第九名,孙成勇和刘大姐一样脸笑开了花。“习总书记说过‘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照着做,肯定错不了!”孙成勇如是说。

孙成勇在驻村期间,始终坚持“望、闻、问、切”的工作方法:一、“望”,深入基层,察言观色,从群众的喜怒哀乐的表情中了解工作的得失。二、“闻”,走访群众,倾听呼声,从群众的心声中了解群众疾苦,知道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问”,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看着自己的父母,深入群众,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四、“切”,准确把脉,切中要害,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找到其突破点,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走访完帮扶户,孙成勇来到川农大提质增效示范基地,与种植合作社的果农们攀谈起来,当下正是采摘柚子的时候,金黄色的龙安柚挂满了枝头。听孙成勇介绍,这50亩龙安柚凝聚了驻村干部和学校汪志辉教授多年的心血。整个前锋区种植龙安柚面积达3万多亩,几年前柚子品质下降明显,销不出去卖不上价,很多果园渐渐荒废了。汪志辉教授经过调研、取样、检测后发现管理粗放、品种不纯,是导致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发现问题后,孙成勇和汪志辉教授冒着酷暑,专门到龙安柚基地采集母本,并马上组建团队着力解决,学校先后划拨扶贫专项经费46万元用于支持龙安柚提质增效计划。如今,洪桥村8家贫困户的果园整合成了龙安柚研发基地、示范基地,并组建起了专业种植合作社。通过技术改良,柚子的品质已有了提升。

“前天刚往广州快递了400个龙安柚。”一位果农高兴的说。作为科技联络员,在前锋区的其他村镇,孙成勇多次联系学校专家为当地引进技术、发展产业,比如:左之才教授指导的“玉-豆-羊”种养循环产业链关键技术示范区,吕秀兰、梁东团队指导的“夏黑”葡萄优质安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推广示范区,叶萌教授的青花椒,肖千文教授的核桃。小小的洪桥村,只是川农大产业帮扶的一处缩影,还有很多师生忙碌在这片土地上的田间地头。

洪桥村通过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的努力,新建硬化路4.3公里,产业便道4.7公里,入户便民路3.2公里,蓄水池22口,山坪塘10口,灌溉渠770米。同时发展村集体经济,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公司,建立豪猪养殖场。

“发挥基层党支部的领头羊作用,带动全村精神文明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产业兴旺是根,乡风文明是魂,身为思政教师的孙成勇在洪桥村乡风文明建设上也开动了脑筋。孙成勇想到做到,在他多方协调和细心准备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洪桥村支部签订支部共建协议,共同政策宣讲、共同上党课、共同开展组织生活会、共同民意探访......强大的理论种子投入到基层的鲜活大地便立刻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他自己也大展身手,为村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提高村民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为党员干部讲述乡村振兴的六大维度,共同发力,实现未来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举全校之力,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这是校长郑有良在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扶贫工作会上做出的郑重承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致富奔康的路上还任重道远,川农大的帮扶之路仍在继续,孙成勇的驻村之路仍在继续。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