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0年栉风沐雨、革故鼎新,110年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本网特别推出【校史大事记】系列报道,让我们一同回顾四川农业大学走过的110年不平凡历程,回顾110载峥嵘岁月,向着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出发。
………………………………………………………………………………………………………
1999年11月,周开达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我校第一位院士,也是四川省的第一个农业院士。
2000年,我校周开达院士指导的学生李仕贵撰写的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是我校首次获评全国优博论文。此后,任正隆指导、汤浩茹撰写,郑有良指导、魏育明和颜泽洪分别撰写,荣廷昭指导、卢艳丽撰写的论文陆续获评。至此,我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达5篇,另有6篇获提名。
2000年,颜济主持研究的“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黎汉云主持研究的“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的选育与应用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2月21日至25日,经省委同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郑朝富率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四川日报、中国教育报记者一行12人就总结“川农大精神”来校调研。5月,时任四川省委常务副书记秦玉琴、席义方,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文光,副省长徐世群等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对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作了重要的批示,指出“‘川农大精神’具有典型的先进性,宣传‘川农大精神’对深化高校改革,加强高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精神感人、值得宣传”。7月,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联合发出《关于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6—7月,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川农大精神”报告会分别在雅安、成都两地举行,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同时,全国、全省各大媒体纷纷开展了学习“川农大精神”的宣传报道,全社会掀起了第一轮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高潮。
2001年4月,原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四川农大,成为川农大都江堰分校。
2001年10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程来我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对学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取得的成绩和“川农大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2002年1月3日,温家宝同志在《国内动态清样》第3007期就“四川农业大学吸引留学人员的启示”一文作出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
2002年,学校因留学人员高回校率受到中央级媒体持续关注。2月4日,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再次发出《关于认真开展宣传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拉开了又一轮学习“川农大精神”的序幕,全社会再次掀起学习高潮。
2002年5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冒雨专程来校视察。江泽民对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充分肯定了学校结合新的形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3年,荣廷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9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6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表彰四川农业大学等22个“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工作单位”,时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等331位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先进单位和个人于国庆前夕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3年,汪旭东主持研究的“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选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12月30日,我校第八次党代会隆重召开,会上文心田作了题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211工程”大学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2005年12月10日至16日,由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曹卫星教授任组长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一行14人对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评估。
2005年,郭万柱主持研究的“伪狂犬病缺失疫苗的研究与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10月,学校迎来百年华诞。校庆期间,学校通过隆重召开100周年校庆庆祝大会、大型文艺演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海内外学者论坛”、科技成果交流洽谈会、“中秋之夜”联谊活动和百年校庆纪念雕塑揭幕仪式等多项活动,回顾学校走过的百年历程,弘扬学校的精神,展示办学成就,凝聚激励人心,扩大学校影响,迈向新的征程。
2007年,在出席党的十七大之时,十七大代表、时任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特意把饱含3万多师生员工深情的汇报信带给温家宝总理,温家宝总理当天看完信后,作出批示:“川农大的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爆发8.0级大地震。学校40多栋建筑严重受损,640台(件)仪器设备受损。处于地震极重灾区的都江堰分校(后改为都江堰校区)和小麦所,受损尤为严重。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灾难,写下一个又一个奇迹:都江堰分校是赶在救援队到来之前有组织的开展救人行动的单位之一;是都江堰市有组织的最大灾民安置点;是强震后全市最早恢复供电供水的单位之一;是当地最早原址复课的高校。我校师生在抗震救灾中的付出和努力,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高度称赞。
2008年,荣廷昭主持研究的“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第四轮骨感自交系18-599和08-641”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9年,都江堰分校正式更名为都江堰校区。
2009年4月,学校隆重召开“211工程”双支计划(即学术支撑人才的专项科研支持计划)启动大会。学校在当年投入近1200万,对申报双支计划各层次、创新团队、面上专项及科研成果后补助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资助。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后推出的着力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建设的创新之举,其资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拉开了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序幕。
2009年,学校决定调整发展战略和区位布局,在位于温江的水稻研究所原有基础和已购置土地上,进行灾后重建项目异地重建,构建成都校区。6月,成都(温江)校区灾后异地重建项目正式批准建设。
2009年,李仕贵主持研究的“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李仕贵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我校在该人才项目上的新突破。
2010年7月8日,我校第九次党代会隆重召开,会上邓良基作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而奋斗》的党委工作报告。会议确立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目标: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2010年10月10日,成都校区启用典礼举行,11月,学校升格都江堰校区三个学院的机构建制,学校“一校三区”布局结构正式形成。
2010年,陈代文主持研究的“母猪系统营养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我校新增生物学、草业科学、林学、园艺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风景园林学7个一级博士学科点,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至此,我校一级博士学科点达到10个。
2012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0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亲自授牌。
在2012年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风景园林学、作物学和畜牧学均排名或并列排名第4,林学和草学并列排名第5,兽医学并列排名第7。排名较上轮学科评估均有上升。
2013年,吴德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现了我校“长江学者”零突破。
2013年,动物科技学院李明洲教授和李学伟教授分别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在影响因子35.2的《Nature Genetics》发表,创下了我校科技论文影响因子新高,也创造了四川第一。
2013年,程安春主持研究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周小秋主持研究的“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2位。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导致雅安校本部受灾严重。强震发生后,我校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以确保师生安全。做好自救的同时,师生积极援助灾区,组建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应急小分队,深入芦山、宝兴、天全地震核心重灾区,确保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全校师生智援灾区,为灾区恢复生产生活、进行生态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学校提出“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治学理念。这是我校办学理念的极大升华,是新时期办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定型,成为持续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从2015年7月起,我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跻身世界前1%,标志着这2个学科已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我校ESI上榜学科数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位居第4和第3。
2015年,卢艳丽、李明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实现我校“优青”项目零突破。2016年,吴福忠再获该项目资助。
2015年7月,成都校区机关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学校迈入雅安校区、成都校区融合管理,都江堰校区延伸管理的新阶段。
2016年3月18日,我校第十次党代会隆重召开,邓良基代表中共四川农业大学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的报告。会议确立了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