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书记回信看农科人的时代使命

2025-10-17 17:11:06作者:杨雯 审稿:蒋远胜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殷切希望农业高等教育“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此前不久,总书记在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同样对农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期望。

时隔不到一个月,总书记两次为农业高校回信,既饱含深情关爱,更彰显对“三农”事业高瞻远瞩的指引,为我们深刻认识农业的多重价值、准确把握新征程上农业高等教育的使命责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农业的关切中,我们愈发认识到:农业,从来都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文明传承的血脉、社会生态的屏障,更是科技创新的前沿。作为农业高校师生,我们更应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肩上的使命,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农报国”的洪流。

农业是政治博弈中的“硬通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粮食从来都是国与国政治博弈的战略筹码和重要工具。

《吴越春秋》记载,越国饥荒时向吴国借粮;越国度过饥荒,却把蒸熟无法发芽的种子还给吴国,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深知粮食重要性的不止中国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毫不讳言:“如果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深谙此道。早在1973年,美国针对苏联的大豆禁运就同时给苏联和日本上过沉重一课:不管是头号战略对手还是亲密盟友,让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供给依赖于他国都是国家安全的重大漏洞,极其危险。曾经,我们是美国大豆的核心买家,采购量约占美国大豆出口量的60%,就是这种依赖使大豆成为近年贸易摩擦中美国对中国“卡脖子”的重要筹码。

今天,中国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仅是经济决策,更是大国博弈中的自主选择。

农业是文明体系的“稳定器”

纵观人类文明史,农业的兴衰直接决定着文明的命运。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其深层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许正藏于“贵农重本”的文化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300年仍滋养成都平原,见证了“天府粮仓”的持久生命力;明末引进的玉米、红薯养活了爆炸式增长的人口,支撑了康乾盛世的出现;而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的衰亡,无不与土地盐碱化、灌溉系统崩溃等导致的农业系统性衰退相关。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如我国云南的红河哈尼梯田,不仅产出粮食,还维持了独特的景观、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成为活态文明的典范。一旦这类农业系统崩溃,人们所失去的将远不止食物来源。

农业作为文明存续的根基,不仅提供物质保障,更维系着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每一次耕作技术的革新,每一种作物的成功引种,每一处水利工程的修建,都在为文明的延续注入新的活力。这正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深层智慧,也是我们在新时代仍需坚守的文明共识。

农业是维系社会生态韧性的“过渡带”

农业的多功能性及其与自然、社会的深度交织,使其在现代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从社会维度看,健康的农业系统是国家治理的稳定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不仅带来经济收益,更维系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农村社区的活力。从生态维度看,农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场。无论汉代就已出现的稻田养鱼,还是今天华北平原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这些例子都表明,农业不是向自然索取的过程,而是人与自然持续不断对话的实践。

它将阳光、水土转化为养育文明的食粮,同时在城镇与田野之间构建出充满生机的过渡带。在这个意义上,守护农业就是守护我们赖以存续的生态基底与社会根基,就是为不确定的未来构建最可靠的韧性屏障。

农业是前沿科技竞争的“试验场”

当今世界,农业已成为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集中应用的领域,同时它也在塑造着未来的社会形态。

在生物育种领域,基因编辑技术正引发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在智慧农业领域,无人机精准施肥、物联网智能灌溉、AI病虫害识别等数智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农业。更为深远的是,农业科技的变革可能正在重塑城乡关系和社会结构。垂直农业、植物工厂等新型模式,使食物生产进入城市空间,而不再局限于土地和农村;细胞培养肉、精准发酵等新技术,也可能改变蛋白质的生产方式。

这些变革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它们正在重新定义劳动价值、重构产业链条、重组社会结构。当食物可以在摩天大楼里生长,当肉类不再依赖牧场,数以亿计人的就业方式、饮食文化乃至社群认同都将发生深刻变革。我们在实验室里培育的不只是新的品种,更是在塑造未来数十亿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这场静默发生的农业科技革命,可能正在为人类文明格局的下一阶段草拟蓝图。

总书记连续两次回信,是对全体农科人的巨大鼓舞与鞭策。新征程上,每一位农业教育工作者和学子都应将“知农爱农”的情怀扎根心底,将“强农报国”的担当付诸行动。我们应须自问:我们手中的种子,能否为国家的战略自主注入生命力?我们实验田里的秧苗,能否为社会的稳定繁荣扎下深根?我们计算机中的数据模型,能否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描绘新蓝图?将这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视为对“国之大者”的践行,正是我们这一代农科人最核心的使命。农业从来不只是经济——它要求我们成为国家的基石、文明的守护者、家园的设计师和未来的开创者。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农科人的使命,也是我们对总书记殷切期望的最有力回答。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水利水电学院在酸性电催化水分解领域取得新进展
    水利水电学院在
  • 水利水电学院在酸性电催化水分解领域取得新进展
    水利水电学院在
  • 四川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四川农业大学12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