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食堂变迁史:吃出川农幸福感

2018-10-30 10:11:27 作者:黄云飞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编者按:4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4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华夏大地的面貌,中国走上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0年来,我校发展变化巨大,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本网开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栏目,通过系列报道记录我校的发展变化,展示我校的办学成绩。

从1978到2018,四十年的时间,接近半个世纪的长度,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席卷了神州每一个角落。在这一场举世瞩目的大浪潮大变革中,人们早已摆脱了曾经那些只盼吃饱、只要吃好的年代,进入了一个更多元、更个性,讲究食物品质,兼顾用餐体验的新时代。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花样、吃出新意、吃出幸福指数,川农大食堂的变迁就是这样一场历史变革的缩影,它折射出后勤工作者们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就餐环境,确保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让我们打开时空的大门,看一看那些在食堂发展史中值得铭记的往昔岁月。

回锅肉或者酱肉丝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学校的食堂还非常简陋,据81级老校友回忆,1981年学校只有一个饭堂:“是(老校区)改成篮球场、游泳池的位置,旁边简单的是一个平房,窗户都没得,只能遮雨,场地比较小。”

那个时候学生打菜买饭的情形跟现在截然不同:每个月在校学生会从班委手上领回面值17.5元的菜饭票。17.5元,这在当下可能还不够一个同学吃一顿,但在当时,却足以保障一名省吃俭用的学生一个月的伙食花费。

因为场地狭小,每到饭点,食堂的空间根本无法容纳蜂拥而至的师生们。为了缓解这种情况,食堂的师傅们便索性把荤菜装进一个大盆子里,再用手推车“咚咚咚”拉到平房外的院坝里,在屋里排队的师生们只要听到这个熟悉的“咚咚咚”声,就会立马冲出小平房,争先恐后地围在小车旁抢购荤菜。其实,虽说是荤菜,不过当时菜里的油水非常少,而且通常只有一种——要么回锅肉要么酱肉丝,然而,对于那个年代嘴里少尝荤腥的川农大师生来说,这样的菜肴,已经足以让他们一饱口腹之欲。

这样的场景不过是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川农大师生的一个缩影,当时的川农大,统共就一灶一个食堂,即便到了1985年学校新修了阶梯食堂——二灶,但提供的菜品依然非常有限,早餐就是馒头稀饭,中午回锅肉或者酱肉丝,晚上煮点面条。其间,因为食材并不充裕,最初学校还实行过“八人桌餐制”,即每8个人固定为一桌,一日三餐按照划分好的区域就餐,而且每桌的男女比例也有讲究,不能一桌全是男生或女生,要男女搭配,确保每桌饭菜不会不够或者剩太多。

蔬菜们“惊心动魄”的经历

2002年7月的一天,学校师生们坐在从一灶、二灶旧址上修建起来的桂苑餐厅里,舒舒服服地准备享用一顿可口的午餐。虽然正值酷暑,不过桂苑餐厅的就餐环境早已不是曾经一灶、二灶简陋的模样,干净整洁的桌椅、明亮通透的玻璃窗,还有“嗡嗡”作响的电风扇,都足以让师生们静下心来好好品尝这一顿美餐。然而,在这一顿看似平常的午餐背后,却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就在一天之前,负责食堂采购的卢本忠一行五人驾驶着一辆载重1.5T的小货车,如往常一样,把凌晨刚从成都白家菜市场采购回的蔬菜拉回学校。上午九点,正在车上同采购人员讨论怎样降低采购成本的卢本忠忽然闻到了一股烧焦味。

“哪里烧起来了!”卢本忠敏锐地察觉到危险,迅速让司机停车,然后指挥车上人员下车。经过一番检查,司机发现因为长期频繁来往于成都、雅安两地,这辆肩负着采购重任的小货车竟差一点自燃!还好每次出发前技术人员都进行过故障的排查,再加上卢本忠等人发现的及时,这才没有造成严重的意外。

在确定人员的安全后,卢本忠心里想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按时把蔬菜拉回学校。其实,小货车在高速路上抛锚的情况卢本忠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为了及时解决这种问题,校方专门聘请了两名颇有修车经验的司机为蔬菜采购保驾护航。按理说,只要修好小货车,卢本忠等人就能平安完成采购任务。谁知,这两名司机竟都不能修好故障。“怎么办?”卢本忠等人顿时有些不知所措。

“不能耽误了食堂开伙!”卢本忠很快恢复了镇定,他迅速拿出手机,想方设法联系到了一辆货车。

等待了大约一个小时之后,货车开到了卢本忠等人身边,“搬菜!”车一停稳,卢本忠当机立断,扛起一麻袋蔬菜就放到新到的货车车厢中。一旁的司机和采购人员见状,也迅速加入搬菜的队伍。当时已近中午,热浪阵阵袭来,卢本忠几人却全然不顾高温,挥汗如雨地把三千多斤蔬菜都搬到了车厢中。就这样,这一批蔬菜总算及时地拉回学校,保证了第二天食堂的供应。

如今,学校早已告别了曾经自主采购的阶段,转而使用招标的方式由企业供给原材料,但回忆起那一段经历,卢本忠依然记忆犹新:“还有时候车开着开着,‘嘭’的一声,就爆胎了,你说好吓人嘛。”当时,为了让全校师生吃上放心菜,食堂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往返成雅两地采购新鲜蔬菜。为了保障菜品质量和控制成本,采购人员常常提前一天开车前往成都,然后把车停在菜市场附近,随便在车上打个盹,赶在凌晨四五点菜贩子还没有把菜批发到别的地方去之前把第二天的蔬菜采买到。为了确保采购的蔬菜品质,食堂工作人员几乎跑遍了成都每个菜市场,逐一筛选比较,这才有了当时桂苑、杏苑餐厅菜品质量的提升和种类的增加。

一线员工的辛勤付出,也反映出学校领导对食堂发展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学校顺应向市场经济学习的潮流,食堂从原来的公有制通过目标管理、对在编职工个人、对外公司承包等各种方式向外承包。学校只负责场地管理,食堂盈亏均由承包商(人)自负。

在对外承包期间,学校食堂从原来的一、二灶和教工食堂演变为聚雅楼外加老区、新区两个食堂大棚。聚雅楼在1995年左右竣工,竣工后直接外包给近十个承包商(人),新老校区的大棚也都各有十多家承包商(人),基本是“一个灶台一户商家”。虽然每个商家能提供10至20个左右的菜品,但是菜品的重复率很大,总共加起来也只有不到40种不同的菜品。食堂的交易方式则是只能现金支付,菜价高低、份量多少也因不同承包商而存在差异。并且因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卫生也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为了满足同学们对饭菜的需求和保障食品安全,学校在千禧年前后开始动工修建如今的桂苑和杏苑,并全部采用集约化管理,统一采购,全程监督,提出严防死守食品安全关。2002年前后,杏苑、桂苑食堂相继竣工,全校师生到食堂就餐正式进入刷卡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杏苑餐厅的使用在学校食堂的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自此,后勤部门逐渐理顺了管理,师生的就餐条件也得到了完全改善。用现任后勤服务总公司党总支书记杨本珍的话说,就是“雅安校区师生的就餐环境有了质的提高”。

冒着生命危险抢出的零食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日子,而对于都江堰校区的后勤食堂工作者来说,这一天还具有更多不同的意义。

据当时担任生活服务中心主任的陈蓉老师回忆,地震发生后,她下意识地跑到柳苑食堂查看情况,只见惊慌的员工们都各自抱着一些生活用品三五成群的聚集在食堂周围,在确保没有人员伤亡之后,陈蓉接到校区领导通知,立马组织人手冲进附近的两个超市把所有能用的食品尽全力抢出。当时大家对地震的震级、造成的破坏还不很清楚,只知道情况危险,不能再贸然进入任何房屋之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蓉竟大着胆子跑进食堂,穿过狼藉的餐厅、过乱流的污水、跨过歪倒的冷冻柜,从后厨里抢出了一些还没有损坏的用具。

当天下午,都江堰校区的后勤食堂工作人员抬着几筐从损坏的超市中找到的饼干、果冻、火腿肠……逐一把它们分发给聚集在学校空地上的师生们。

发完食品之后,陈蓉她们总算暂时松了一口气,正想坐下来休息片刻,却忽然发现自己还没有吃任何东西……

之后的一个月,为了保障学校师生们都能吃上放心菜,都江堰校区的后勤食堂工作人员连同部分教职工想方设法从周边运回可用的食材。当时正值炎夏,天气燥热,电力供应时断时续,冷冻设备也几乎损坏殆尽,肉类放不到一天就会腐烂变质。据陈蓉回忆,一出现腐坏的肉类,她就带领后勤工作人员迅速消毒处理干净;而对于蔬菜,她们则亲手人工淘洗,坚决杜绝任何有卫生隐患的食品流入学校师生们的饭食中。至于炒菜,食堂工作人员们就地支起一口大锅,以此进行生食到熟食的加工。6月22日,都江堰校区基本恢复水电的供应,这样的情况才开始得到改善。

“当时大家没有一个退缩,反而充满干劲,干起活来特别积极!”多年之后,陈蓉提及这段经历,轻轻笑着说道。

重新维修之后,都江堰校区食堂在当年9月又恢复了使用。如今的都江堰校区食堂,经过2018年暑假期间的升级装修,面貌已然焕然一新,不仅空间布局更合理,环境更为舒适,菜品的种类也丰富了很多。后勤服务部门还会根据师生口味,定期推出全新菜品,并结合师生反馈,评选出深受大家喜爱的当季菜品。在这种机制下,一个又一个“魔法料理”应运而生。

饭的借进与借出

2010年10月8号,对整个川农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因为还有两天,成都校区启用暨开学典礼即将隆重举行。而对于卢本忠、杨本珍,乃至学校所有后勤食堂工作人员来说,这一天却具有更加不同寻常的意义,以至于多年之后,他们提起这段经历,依然百感交集。

10月8号的凌晨,整个成都校区还沉睡在夜色之中,而对于包括杨本珍在内的后勤工作者来说,却是一个不眠之夜。因为就在几个小时之后,整个成都校区四千余名师生就将涌入食堂进行早餐,然而,成都校区的天然气却还没有接通,这意味着食堂在断天然气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按时供应出早餐。

“成都校区开学那天,前期都是把准备工作做好,一旦通气点火就开始加工,等到开火下菜。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等通气’。”已经在后勤岗位上坚持多年的杨本珍回忆道。

所幸,就在凌晨三点,天然气终于接通了。成都校区所有后勤食堂工作人员立即行动起来,蒸煮焖炖炸,总算保证了当日学校食堂的正常供应。

然而,对成都校区后勤食堂的挑战还不止于此。成都校区投入使用之后,因为多方面原因,学校曾出现过数次断燃气断水或者断电的情况。“如果停电,过十分钟就要发电,第一到实验室,第二到食堂,这种情况下,有一次至少买了十桶柴油发电。出现断水,在校外拉桶装水,第二种办法用洒水车去周边拉水回来用作洗菜。”杨本珍向记者回忆道,“这些情况学校内部都可以解决,那断天然气怎么办?”没有天然气,食堂的饭都煮不熟,还怎么保证成都校区几千名师生的用餐?在这种情况下,杨本珍他们只能去周边其它兄弟院校借饭甚至借菜,也就是等“兄弟院校饭煮好了菜炒好了再(用车)运过来”。

这种不间段停气的状况持续了大约三个月,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通过错峰供气、管道改造等措施,成都校区天然气供应量不足的问题总算得到了有效解决。成都校区再也没有出现向别的兄弟院校借饭借菜的情况,反而还有向他们伸出援手的时候。“好自豪地说总算有别的院校向咱们借饭了。”杨本珍笑着说道。

随后,成都校区的食堂建设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而在这段历史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就是稻香苑餐厅的启用。

“那一次是一种尝试,当时是抱着一种心态,当时很多高校还没有出现这种就餐的舒适度(如此高的食堂),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很多高校都在考虑改善就餐环境,不仅仅是让学生吃饱,还要让他吃好、舒适,并且除了就餐之外,能够在里面学习、交友、谈心或者搞一些其它活动,体现一种全方位育人的环境。(稻香苑)通过空间的布局和餐桌椅的改善,让装修风格很清新,很适合年轻人。很雅致,当时只是一种尝试,没想到做出来这么火爆。”杨本珍笑着谈到。

 

莴笋炒兔子、蘑菇包、菠萝炒肉及其它

从稻香园启用开始,成都校区实现了从早上7点到夜里9点不间断供餐,而不同地方特色菜的引入,也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师生们的就餐选择。咖喱、煲汤、干锅……多达300种的菜品让师生们竟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从单一到多元,从简陋到典雅,稻香苑餐厅取得的成功让后勤服务总公司更加放开了手脚。2017年,学校聘请业内知名设计师开始打造雅安校区聚雅楼、学术交流中心一楼以及杏苑餐厅,同时,三校区多座食堂开始进行同步装修,2018年9月,焕然一新的几座食堂刚一登场便惊艳了全校师生乃至网络。微信微博贴吧顿时“疯狂”转载新食堂的图片,相关讨论话题也呈现出现象级增长。

蛋包饭、啵啵鱼、石锅拌饭、孜然羊肉、烤肉套餐……传说中别人家的美食变成了川农师生触手可及的“盘中饕餮”,同时,爱心套餐的推出也进一步构筑起菜品价位的立体结构。“精品+大众+特价”的多元化菜品设计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食堂的大厨们并未就此止步,他们为食堂烹饪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造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奇妙菜品:莴笋炒兔子、蘑菇包、菠萝炒肉……这些环顾天下高校无人能出其右的新颖菜品,一经推出不仅颇受师生们好评,更以星火燎原之势火爆网络,甚至曾引起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关注。

从1979年简陋的一座食堂到2018年雅安校区、成都校区、都江堰校区共计十余座风格、价位不尽相同的食堂,其间一次次跨越式的发展正是改革开放四十载的一个缩影。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后勤服务总公司又将吹响新的冲锋号,在总结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下一步改革思路和举措。

“如果说民以食为天的话,食堂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一个后勤服务总公司的兴衰成败,因为它影响很广,师生关注量颇高。”后勤服务总公司总经理冷军这么说到,秉承这一理念,下一步后勤服务总公司将针对学校师生反映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改,从点餐方式、服务质量、监管机制等几方面入手,通过“明厨亮灶”、志愿者监督、互联网收集意见等方式,在三校区进行试点,进一步提高师生满意度,增加员工生产积极性,更好地保障食品的安全。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发生天翻地覆改变的四十年,这样的改变,涉及到方方面面,它像一片温暖的阳光,投射到川农大的食堂中,投射到师生们的餐桌上,投射到每一个因舌尖上的喜悦而品味到获得感满足感的人们心中。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花样、吃出新意,每一名川农师生都从食堂的蜕变中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