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迎接本科评估】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2018-10-18 09:39:42 作者:张喆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开栏的话】本科教学评估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举措,本网特别推出“迎接本科评估”专题报道,拟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川农大精神”育人体系建设等多角度进行历史性回顾,盘点10余年来本科教学工作的建设与发展轨迹,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抢抓评估机遇,迎难乘势而上,更好地为我国新时代的人才需求作出新贡献。

本学期开学伊始,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2017年还被定为学科专业建设年。近年来,学校遵循专业建设发展规律,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按照“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思路加强专业建设,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浓、实践技能强、富有学农懂农爱农为农情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目标奋勇前行。

优化专业结构 凝练发展方向

翻开几年来学校的招生目录,旅游学院的招生专业划出一条清晰的“旅游”聚拢线。

2009年刚成立时,学院旅游管理、林学、生物技术、教育技术等专业林立,旅游特色尚不明显。几年来,学校不断调整专业布局,与旅游专业关联性小的专业或调走了,或撤消了。学院连续成功申报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旅游管理类专业构建齐备。2014年,学院成功申报了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实现了学科建设“零”的突破。

“从现在的招生目录来看,学院专业体系构建基本完成。”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卢昌泰说,学院将着力打造一条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特色之路。

旅游学院的例子是我校近年来专业调整的一个缩影。学校按照“做大做强雅安校区,做特做优成都校区,做实做精都江堰校区”的校区发展思路,依据校区学科优势和特点,合理调整校区专业结构,统一规划专业建设,统筹设置校区专业,合理进行校区间专业调整、归并、增设,撤销或停招不符合学校和校区发展的专业,按照1个学院建设1个支撑专业、发展2-3个相近专业,取消学院间同质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思路,以各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为依据,调整归并与学院发展方向不符专业,逐步凝炼学院专业方向,不遗余力推进“一校三区”的协调发展。

“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调整产品设计、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院归属,取消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存在学院间同质化发展的21个专业方向。学院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特色更加明显,学院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2014级新生专业目录中,全部都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这是学院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商学院院长吴秀敏说,学校多次专业调整,一方面停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另一方面停止了市场营销二本方向等专业在原其他学院的招生,使学院逐步形成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等特色鲜明的清一色“商”科专业。

目前,雅安校区实现了以工学和理学专业(分别占校区专业数35.29%和17.65%)为主,管理学、教育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综合发展的专业布局;成都校区形成了以农、动、林等农学类专业为优势(占校区专业数44.19%),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学协同发展的专业结构;都江堰校区逐步对跨校区、跨学院、跨学科(涉及管理学、工学、农学、理学和教育学等五个学科门类)的10余个专业进行归并、调整,形成了以管理学和工学专业(分别占校区专业数64.29%和35.71%)为主体的专业结构,改变了原有校区发展特色不清、学科发展方向不明,专业发展凝练不够的局面。

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投资学……这些“新潮”的专业也出现在了学校的招生专业目录里。学校已构建起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依据国家和四川省产业发展布局,突出社会需求导向,立足校院发展实际,支持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急需的新专业,同时主动停招和撤销不符合发展实际和学生需求的专业。“十二五”以来,停招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教育技术学2个专业,撤销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生物科学等5个专业,调整风景园林、城乡规划2个专业的修业年限。

目前,学校共设有普通本科专业91个(含停招2个专业),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总体结构和布局合理,符合学校“建立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多专业均衡发展的专业体系”的学科专业定位。

扬优势扶新兴 加强专业建设

今年5月,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创新创业实验班正式开班。整个实验班分设创新组和创业组,将分别采取集中培训和教师单独指导的方式进行。为此学院按照“1对1”的方式为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以切实提升每个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更多的学生走上科研道路和创业之路。

“这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切实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托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优势,推进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举措,”管理学院院长傅新红谈到,这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搭建有力平台。

依托重点学科,打造品牌专业是学校加强专业建设的一大举措。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草学、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优势,持续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及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8个专业入选省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9个专业成为省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专业入选省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2个专业入选省级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1个专业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而对于新办专业,学校不遗余力加大扶持投入。一方面组织专家对新专业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另一方面投入专项经费或实施单列计划,重点支持其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验设备、教学软件、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2015年,学校投入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建设。近年在教学设备采购计划中,单列支持土木工程、机电、水利水电等工科学院专业的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学院成立时间不长,但却遇到了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李天表示,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发展突飞猛进,在2014年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还一次性获批立项3个,实现了新建学院的华丽转身。

通过一系列措施,一批新专业实现快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近三年,11个有毕业生的新专业平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其中,建筑学专业54.55%的毕业生出国留学,投资学专业50.55%的毕业生出国留学或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深造,其余学生均进入世界500强等企业或考取公务员。

作为专业建设“第一负责人”,各专业负责人肩上的担子不轻,要全面负责修订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开展专业运行动态评估,适时研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负责。为了激发他们的活力,学校从2017年开始每年评选表彰优秀专业负责人,并将之列入职称晋升条件、单设额定工作量以及年终业绩绩效,有效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创造性。

提纲挈领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的根本,就是制订符合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又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纲,落实到位。

历时整整4天,辗转三校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委员对全校24个学院的97个本科专业的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议。这是学校首次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议,并且由各学院“一把手”——院长逐一汇报各专业方案修(制)订情况,其他院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学秘书都到场参会。

这是2017年校长郑有良挂帅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经过全面审阅,他总结了目前全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性意见》。意见共有12条,内容涉及专业简介的表述、必修课的统一规范、选修课的分类与命名、课程安排、学时数的核定、学分调整等。

根据该意见及全校调研情况,按照“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注重创新、强化实践、全面发展”的改革思路,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一是强化分类培养,深入推进学术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二是突出专业特色,将方案修订自主权交给学院,注重专业特色凝练,凸显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是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四台阶必修和三类型选修课程体系,将通识与专业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学科交叉、文理交融;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抓住了纲,才能纲举目张!”新方案通过设置核心骨干课程,搭建专业知识结构框架;通过设置推荐选修课,实现专业课程模块化;通过开设网络学习课程,突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培养;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拓宽实践育人途径。经过一年多实践,新方案体现出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因材施教等特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成为各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遵循。

“农学院多年来的传统就是重视本科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我们将在课程改革、教师培养等方面全面着力,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农学院院长黄玉碧表示。

目前,学校已构建起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优化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有严格的论证程序和审批制度,经由专业负责人修(制)订,学院论证,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答辩、评议并审定后方可执行。培养方案执行保障机制也更加健全,通过教学督导督查,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对课程、考核、实践等培养环节进行检查,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优化体系 提升课程质量

种子科学与工程2017级1班的莫婷婷同学对专业学习非常感兴趣。她常常打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查看,以此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我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等基础课,还选修了节气与农事、仪器分析等推荐选修课,下学期就要上作物栽培学、作物保护学等专业课了。”清晰的规划也让莫婷婷对专业学习成竹在胸。

以“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台阶必修和“推荐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三类型选修课程体系为基础,这是学校系统梳理各专业知识结构,明晰各类课程功能后进行优化形成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可根据专业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每个专业设置3-4门核心骨干课程,搭建专业知识结构框架。通过设置推荐选修课,实现专业课程模块化。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构建以强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提高科学研究素养和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鼓励开设全外语课程,提高创新实验比例;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综合实习和专业实训;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以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

目前,全校共设置课程1916门,其中课堂教学课程1465门(必修课1139门,独立设置的推荐选修课191门,公共选修课135门),实践教学课程451门。根据各专业属性和专业特点,遴选设置专业核心骨干课程309门,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实行专业间专业课互为推荐选修课,开设推荐选修课1146门次。

为了加强必修课建设,学校以2017版课程体系为基础,建立全校统一课程库和校区开课课程库,实现三校区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讲实比、教材和考核方式六个统一。同时落实课程建设责任,全面梳理课程建设归口单位,明确由归口单位牵头课程建设,确定课程负责人(联系人),不定期开展课程大纲修订完善,适时开展课程分析与评价。

对于核心骨干课程的要求更加严格。学校要求含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核心骨干课程学分不低于4学分,单独理论教学的核心骨干课程学分不低于3学分,同时要求理论和实验教学均须有三分之一的研究性教学,强化对学生的课程训练和能力培养。对于其任课教师,明确提出应具有高级职称、三年及以上相同课程任课经验、评教满意率较高、学科背景或研究方向与课程相符的要求。

有关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学校都有充足的专项经费给予支持。2016年起,学校启动课程(团队)负责人项目建设,对获得立项的课程(团队)给予2-4万元经费支持,优先支持公共课、基础课、专业核心骨干课程,尤其是跨校区组建的课程团队,共立项资助课程及课程团队51项。学校还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立项的课程进行专项资助,近三年资助经费累计200余万元。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类课程1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8门,校优质特色课程229门、精品课件173门。

郑有良强调:“本科专业建设不是战斗,也不是战役,而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持久战。”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早日将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实现。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