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乡村振兴川农行动方案

2020-10-28 10:34:03作者:杨雯整理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面对新时期强农兴农的责任和使命,川农大如何在国家乡村振兴事业中贡献智慧和力量?10月27日乡村振兴大会上《四川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新鲜出炉。方案聚焦乡村振兴,对接农业产业需求,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从行动方向、行动目标、行动路径、行动重点、行动保障多个方面,为接下来5年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部署规划。

行动意义:“2”与“10+3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项国家战略行动、成渝城经济圈建设。

“10+3”——支撑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据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常务副院长周伦理介绍,《方案》出台是学校担负强农兴农使命,勇挑治蜀兴川责任的具体实践,是学校深入贯彻国家、省委省政府系列文件精神,主动对标对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定位、四川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展集成推进的行动路线图。

《方案》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出台,正是为了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同时精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效能和影响力。

围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乡村振兴总目标,学校将力争打好“科技+人才+N”服务乡村振兴“组合拳”,不断探索和创新地方农业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行动目标:“五”十”“百”“千”“万

通过五年行动,建成“五”大高地,实现“十百千万”量化目标。

“五”——到2025年,学校全面建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新高地”:成渝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新高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高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农业科技创业孵化新高地、农业科技开放协同新高地。

“十”——组建10-15支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选择10个重点产业和10个重点区域,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产学研融合创新“川农样本”。《方案》中公布了进入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第一批建议名单的10个团队。

“百”——组建100支教授牵头、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重点建设“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工程”。《方案》公布了进入 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队第一批建议名单的50个团队。

“千”——组织1000支研究生参与的科技服务队(专家+研究生+本科生),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结合,打造一批“科创农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1000项以上。

“万”——培训乡村振兴各类人才10000人次以上。力争科技成果转化和横向经费五年累计突破10亿元。

行动路径:“三大服务计划”

《方案》计划通过实施“三大服务计划”,达成各项任务指标。

计划一:“科技成果供给服务计划”。通过全力对接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力对接四川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保障应用型重大科技成果精准供给;全力对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产出更多高质量特色成果,加快凝练重点科研方向,优化科技组织结构,强化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计划二:人才支撑服务计划从三大方面着力,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不同类型农林人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包括着力对标“新农业”发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大师和青年科学家,服务乡村振兴;着力对标“新农科”建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服务乡村振兴;着力对标“新农人”需求,加强乡村基层人才综合能力和科技素质提升,服务乡村振兴。

计划三:成果转化服务计划通过努力共建好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集中转化示范基地,推进“川农牛IP”和“科创农庄”品牌化,实现科技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三链融合”,更大力度激发成果推广转化的产教协同效应,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进一步增强学校对成渝乡村振兴和四川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力。

行动重点四大示范工程

《方案》以抓好“四大示范工程”为重点。

工程一:“产学研融合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工程”。进一步深度实践和推广川农大脱贫攻坚环“雅安模式”及产学研融合创新“成都样本”,充分凝聚区域内外的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资源,构建“政府引导、高校支撑、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共同体,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产出关键技术成果,加快亮点工程建设或标志性成果产出,推动形成乡村振兴背景下产学研融合创新“川农样本”全景图。

工程二: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工程打造100支教授牵头、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团队,集成校内外科研资源、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重点服务100个村,充分尊重示范村资源禀赋,集中集成研发针对性强的“五良融合、绿色发展”产业技术体系。发布“百村建设蓝皮书”,探索和实践“科技+人才+N”支撑示范村五大振兴方案的落地。

工程三:“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示范工程”。依托我校信息工程学院、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高新技术交叉融合创新,重点打造“数字化共享平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进行成果应用示范,在成渝地区乃至全国打造“数字农业”标志性应用场景,提供“策划方案+解决方案+服务方案+孵化方案”等四大落地方案集成服务,引领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化建设提档升级。

工程四: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建设乡村振兴战略高端智库,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成渝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常态化举办“成渝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打造集学习交流、经验分享、理论研讨、模式推广为一体的新型智库平台。

行动保障五大服务机制

以健全“五大服务机制”为川农大的乡村振兴行动提供有力保障。

机制一:协同融合机制从创新顶层设计出发,成立服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强化深度融合、协同多方联动,着力构建参与主体更多、合作方式更多、合作程度更深的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进一步聚合科技研发、平台要素、市场主体等多种优质资源,整合利用创新链,推进产业跨界融合。

机制二:多元动力机制构建内生性动力+外生性动力+联动性动力的多元动力机制,产生几何增长效应。内生性动力机制方面,进一步激活学校科技人才科研与开发的源动力,提升学校技术和人才在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贡献值;外生性动力机制方面,调动学校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专业性更强的新型社会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联动性动力机制方面,建立多种形式的乡村产业联合体或新型研发机构,形成“群龙共舞”的发展新格局。

机制三:互联共享机制学校进一步巩固校院院企地利益共同体,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加强重大事项合作研究和整体谋划。通过项目合作、载体搭建等共享方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优质项目聚集落地。加快互联共享平台建设,促进深度抱团,联动发展。学校也将整合优势资源,列出清单,建立合理的开放机制,力求更广泛共享。

机制四:市场化投入机制学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手段,吸引多方资源参与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

机制五:“督导考评机制”。学校全面推行乡村振兴“责任清单”,按“三图一表”确保决策执行。通过建立以绩效考核和效果评价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聚焦重点任务建立专项督导考评机制,引入社会服务支持计划引领专项和引育专项试行满意度测评等,健全督导考评机制。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雅安市委书记夏凤俭来校作专题报告
    雅安市委书记夏
  • 学校召开宣传思想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视频会
    学校召开宣传思
  • 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宣讲开讲
    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校举行2022年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
    学校举行2022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