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谱】科研攻关不停步

2020-03-27 10:29:54作者:杨雯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川农人的科研工作并未停止。有这么一群人,秉持着兴农报国之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行动为“川农大精神”写下新时代的注脚。

投入防控  战“疫”不缺席

这场战“疫”中,科学家有科学家的战场。这战场上,川农人没有缺席。

1月25日大年初一,一通陌生来电开启了动物医学院颜其贵教授这个不一样的春节。本以为和此前无数次一样,是谁的拜年问候,没想到竟是次日省里紧急会议的通知。

作为国家野生动物检疫中心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专家组成员,正是这次会后,颜其贵和团队主动承担了四川省第一批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攻关应急项目之一“动物冠状病毒遗传演化”项目。

动物冠状病毒的研究可以为防控新冠病毒提供科学参考,为此,从大年初二开始,颜其贵就成为一名特殊的“逆行者”,每隔三五天就要坐上公交和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去省卫健委或在省科技厅参加汇报、会商等工作,因为限行等原因,他只能一次次冒险搭乘公共交通前往。在春节后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日子里,大街小巷几乎空无一人,904路公交车上也空空荡荡,而他就是车上唯一的乘客。看着眼前的景象,想着尚未完成的任务,他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一定要加快研究进度,争取解决问题。

所以如果没有外出安排,他的一天就会完全奉献给实验室。因为团队成员都在外地暂时无法回校,项目启动的一个多月里他几乎独自包下了所有工作:买实验材料、病料接种、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外寄测序、生物信息比对、建模型……为了抢进度,实验室能多待一会儿是一会儿,好几次他做着实验感觉肚子饿,才想起忘了吃饭。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冠状病毒感染的仔猪模型的建立,这为筛选治疗冠状病毒的药物提供了动物实验所需的一种动物感染模型。

战斗着的不仅有自然科学家,也有人文社科的学者。

在疫情发生后,经济学院院长蒋远胜教授组织课题组成员加班加点收集整理资料,一周完成并提交了约2万字的《提升我省农村金融机构应对疫情风险能力、更好服务农村经济的政策建议》,获省委政府领导批示。

考虑到疫情加剧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的积聚,在完成国家课题《四省藏区微型金融精准扶贫机制及政策研究》前期的大量调研与反复论证基础上,臧敦刚副教授等针对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的防控,维护藏区金融稳定,提出了建议。

持续推进  节奏不打乱

疫情打乱了生活和工作原有的步调,但川农人战“疫”不误农时,仍坚守科研前线,迈着坚实的步伐,踏出自己的节奏。

位于海南陵水的水稻研究所南繁基地里,稻田在烈日下泛起波浪,田里有数十位“农夫”正在忙碌,他们短衣短裤、头戴草帽,腰上围着围腰,里面兜着几十个杂交袋。很难想到,他们中近一半是有着高级职称的水稻专家。他们正加紧完成谷子套袋、授粉、试验、调查等工作,赶上下一轮播种,确保水稻育种的科研攻关不间断。

春天正是水稻育种的重要节点,然而因为疫情,人手严重不足,因此今年水稻所有一半人员都奔赴了海南。刚被允许出门,涂斌副教授就从老家赶来了。因为在田间大家是分开作业,不算近距离接触,所以到基地第二天,还在居家观察期的他就下了田。高克铭是他们这群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是全水稻所敬重的“育种老前辈”。今年已是他退休后的第十个年头,他却仍坚持和大家一样早出晚归“晒太阳”。

农业科研紧跟季节的节奏,和水稻所一样,春天也是玉米研究所最忙的时候。成熟的材料需要从棒子上脱粒、清理好谱系来源,然后是分种子、数种子、考种、播种……自从收到南繁基地寄回的玉米棒子后,玉米所在校的5、6位老师都领到了同一个任务——剥玉米粒。这是整个玉米所团队以及大约30名研究生的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穗子不统一,机械脱粒无法适应科研需要,只能全手工。”玉米所所长卢艳丽说:“误一季就要误一年,大家都希望来年有实验材料,每个同学也都希望能顺利毕业。”于是,从早到晚,连续一个多星期,这件简单但却量大的工作让他们的手肿了,有的老师为了保证完成时间,甚至发动了全家人一起上,“人少活多时间紧,大家都在加班加点抢时间”。

因为疫情限行,替换的同学来不了,很多工人也回了家,原计划在绵竹的鸡场停留一周的加纳留学生Felix已经在这里坚守了2个多月。除了每天6点开始喂鸡、打扫养殖间、清理鸡粪、场内消毒,他还要完成“‘天府肉鸡’品种生产性能测定实验”有关数据的测量和记录。对大约360只鸡每周一次的数据测量和记录,每次至少耗费两天。

坚守实验室  实验不间断

即便许多师生不能返校,但川农大的实验室里仍然有到深夜才熄灭的灯光。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疫情部分南繁基地的材料无法及时寄回进行分子检测,但寒假以来以陈学伟教授为代表的三四位老师一直坚守岗位,继续推进着手中的工作。

走进成都校区二教十楼走廊最末的实验室,农学院杜俊波教授戴着口罩,一身白衣正在做实验。“春节前留下的实验材料能挽救一点是一点吧。”杜俊波家住武侯区,担心实验材料没人照料,春节后成都市各区之间交通限制稍松,他就带着家人住到了学校,每天都到实验室继续自己的分子遗传实验。

“我们实验室很多老师同学都在!大年三十上午我8:10到实验室,周小秋老师已经在了,大年初二也见到了他。我们实验室5位老师全都尽职尽责,要么电话要么QQ督促同学,我们的定期读书报告还有实验、论文进度都没落下。”宋燕是动物营养研究所周小秋教授团队的博士生,这个寒假她没有回家。有一晚为了查资料,她凌晨2:00才回离开实验楼,一路上只有她一个人的脚步声,整个校园除了路灯再没有别的光,“害怕。但想到第二天又可以开始下一步实验,心里挺高兴!”让她印象特别深的是,疫情期间请教其他学校一个同学问题,偶然说起团队师生一直在实验室,对方非常惊讶,直叹“这么优秀的团队还这么努力,你们太可怕、太厉害了!”

宅家办公  防控不停工

居家防疫的老师们也没有闲下来。

作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黑麦草三叶草品种改良岗位专家,动科学院张新全教授与团队成员每周开网络会议,对四川草地牧草资源收集、信息及图片等进行全面的梳理、鉴定,并对《南方牧草志》的编写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方案,编写进度并未因疫情受到影响。

学校先进计算中心主要面向全校科研提供高性能科学与工程计算服务。疫情期间,“成渝片区农民工出行大数据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相识另方法研究”、“水稻33个参考基因组相关研究”、“小麦抗条锈病CYR34基因的遗传定位研究”……多个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这里“跑数据”,参与团队或个人并不比平时少多少。动科学院动物基因组学研究室主任唐茜子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在她看来“团队的研究推进算得上相对正常”,大家一直都坚持做课题、改文章,参与每周线上讨论,包括身在湖北潜江的李严、在湖北孝感的金龙两位老师也几乎未受疫情影响,甚至李严老师的一篇重要论文还刚刚投了稿。

这个寒假,学校有100余人次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了《四川省粮油技术路线图》《四川省农业农村科技十四五规划》《四川省农业农村科技2020-2035中长期战略规划》《四川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十三五”期间重大科技成果和“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相关建议问卷征集汇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意见征求》等资料撰写工作中。

管理服务  支撑不松劲

抗疫以来,学校科研管理人员也忙碌着,从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制定特殊时期工作方案、修炼内功等多方面入手,发挥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做好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坚强后盾。

1月18日,寒假开始仅仅4天,科技处项目科的薛成老师就又开始上班了,完成年度科技统计、双一流数据填报、双支计划文件修改的分析数据、协调研发教师岗位数据系统,还有回应老师们随时关于基金申报填写的咨询……

2月6日8点多,当科管处项目科科长周伟走在办公楼层,听走廊上回响着自己脚步声时,他本以为没有人,没想到副处长刘杨的办公室门正开着。一声招呼,被他通红的眼睛吓了一跳,才发现沙发上还放着铺盖卷。

“没开学,但人早已进入工作状态。”自疫情发生以来,科技管理处的网页上已经挂出了5条通知,提醒着老师们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申报。怕老师疫情期间提交纸质文档不便,改为收集申报书电子版,采取无纸化申报。为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而启动的“双支计划”修订工作,两个多月来已经修改到了第9稿,并且还在不断修改中。

疫情当前,川农科研工作者们用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他们将论文书写在了这片从冬到春的大地上、书写在了抗疫战场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雅安市委书记夏凤俭来校作专题报告
    雅安市委书记夏
  • 学校召开宣传思想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视频会
    学校召开宣传思
  • 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宣讲开讲
    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校举行2022年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
    学校举行2022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