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70载 辉煌川农大】夯基垒台抓建设 砥砺奋进促发展

2019-07-05 11:15:50作者:张惠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70年学校硬件建设发展回顾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

回顾川农大70年峥嵘岁月,从川大农学院到四川农业大学,从入围“211工程”到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发展,硬件建设也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提档升级。

谋篇布局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前身四川大学农学院尚处于川大的怀抱之中,作为川大最强的学院之一,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然而,1956年在全国院系调整大背景下,农学院从川大分离出来,并迁往雅安独立建院。迁雅之初,学校教学和生活用房极度紧缺,仅有原西康省政府2.9万平米的用房。由于房间开间小、面积窄、光线暗,虽经改造,仍不适宜做教学用房。生活用房更是十分紧缺,部分教师家属仍住成都,两地分居。

为了尽快满足基本的教学生活条件,学校先后修建了3.1万余平米的教学和生活用房,尽管这已经是独立建院接收旧房的1.1倍,但也只是满足了基本教学,办学条件并未明显改善。

直至1999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同时在高校大扩招的背景下,师生规模急剧增多。原有的校园规模难以承载如此庞大的群体,为了有效应对师生增多带来的基础设施不足问题,学校在濆江农场西侧征购土地660余亩,加上原濆江农场的土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第二教学区建设。并在新征的甘家坝修建占地396亩的教学科研园区。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学校各类房舍总面积高达50余万平米,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进展,办学规模也有了显著提升。

进入新千年后,学校出现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也逐步开创了“一校三区”的全新局面。

2001年4月,省政府将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学校,并设立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后改为都江堰校区)。由于刚并入那会儿,分校只有2000多平米的图书馆和狭小的学生生活服务区,连操场也是用黄土及炉渣混凝土铺就的,为了尽快提升分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先后建成了总面积约3万平米的教学生活用房,极大地改善了分校的办学条件。

与此同时,2005年,学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西南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农业科技创新高端平台,决定以温江水稻研究所为基础,集中学校最具优势的学科,将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园林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迁至温江。按照这个规划,学校在温江新征土地460余亩,并于2007年6月建成了近1.6万平米的科研大楼,宣告了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科学研究院的诞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处于特大地震中心地带的都江堰分校遭受重创。据亲历者回忆:“围墙、水塔倒塌,有办公楼和多栋学生及职工宿舍成了危房,实验室设备受损严重,全校水、电、气供应全部中断……”据统计,都江堰分校灾后危房总面积超过1.7万平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开始重新谋篇布局。由于受校园面积、都江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防标准等多方面制约,学校牢固树立抓重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着眼于灾后重建、资源整合和打造高端平台的长远发展需要,决定在成都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实施灾后异地重建。

2009年,成都校区同时启动总建筑面积超过24万平米的建设,是迄今为止我校建校历史上最浩大的建设工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成并投入使用,期间的辛苦付出不言自喻。

回忆起这段困难和压力并存的日子,副指挥长、国资基建处处长袁朝富谈到:“当时确实很焦心,问题太多但没有退路,那种状态用白+黑、5+2来形容已经不够了,是分秒必争,因此在指挥部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不到最后一刻不要说完不成。”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2010年10月10日,成都校区举行启用暨开学典礼,首批调整到成都校区的4300余名师生顺利入住入学,标志着“一校三区”布局结构初步形成。继灾后重建之后,学校又自筹经费,陆续在成都校区启动了一批建设项目。经过六年多的努力,成都校区共完成40余个建设项目,新建各类建筑面积42万平米,总投资近12亿元。其建设规模,相当于再造了四分之三个雅安校区或者再建了四个都江堰校区。

与之配套,学校在离成都校区30分钟车程的崇州桤泉建设了2500亩现代化教学科研基地,经过三期总投资约2亿元的建设,基地已初具规模。自投用以来,基地承担了20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近三年100余门(项)实践教学课程(项目)在基地开展,较好地满足了成都校区教学科研工作基本需要。

成都校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很快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学校科学研究的高端平台,并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崭新机遇。伴随着成都校区的建成,学校也正式拉开了“一校三区”鼎力发展的新格局。

加大投入 教学科研全面提升

学校发展的物质条件保障除教学科研用房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尤为重要。学校历来十分重视,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1956年迁雅之初,学校的仪器设备十分落后。首任党委书记赵光荣曾回忆到:“起初,我们连基本的PH实验都无法开展,向上面求助,打了很多次报告,最后为了保障教学基本需要,高教部才拨款36万元用于购置新建立的实验实习设备。”尽管实验设备有了一定充实,但设备的数量及质量仍然跟不上教学科研需求。

1986年,为了创造更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学校接受了世界银行地方大学项目贷款175万美元,其中150多万美元都用于购买仪器设备。

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余冰老师回忆到:“当时我们研究所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置了意大利进口的全套价值达300多万元现代化全封闭养猪设备,让动物享受起了中央空调,而当时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机会享受空调。这吸引了很多省内外高校前来参观学习。”

进入新世纪后,学校进一步加强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2002-2005年期间学校共计投入1.3亿元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添置和更新,年均增长率为31.7%。

“2005年,我博士毕业刚来的时候,有些设备还不是很齐全。我当时要做细胞培养的实验,需要倒置荧光显微镜,这是好几十万一台的昂贵仪器设备。当时向分校领导反映后,没想到学校立刻同意购置该设备。后来又接连配齐了一些设备,我们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就这样逐步建立起来了。很多来参观我们实验室的人,都认为我们实验室的条件非常好。”说起微生物课程实验室的建设,罗燕教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得益于学校搭建的良好平台,罗燕成为了都江堰校区的第一批评上教授的老师,也是第一个获得留学基金委西部计划项目出国访问的学者。

据国资处副处长郭强介绍,近年来,学校对教学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及时更新、充实教学科研仪器,“只要学院、系室确实有需要,我们都想方设法地尽快采购回来”。仅近10年时间里,学校便投入5.5亿元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4445台(件),其中100万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便有39台(件),超高液相色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多用途扫描电镜、数字病理扫描仪等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均被运用到教学科研当中,使得教学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除了不断更新仪器设备,学校也大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从1995年至今,学校共搭建64个科研平台,其中包括14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在这些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学校目前又正全力以赴筹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了全力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学校将成都校区第二教学楼(作物楼)共1.96万平米整体划归实验室使用和管理,并投入近亿元购置大型精密仪器。

这些科研仪器及科研平台的建设与使用,为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此之外,学校也不断完善行政办公、生活后勤等方面的硬件设施。随着多媒体设备、网络交换机、自助缴费机、门禁控制系统、校园监控系统、电子校园卡等硬件设施的广泛使用,师生们的便捷指数、幸福指数和安全指数有了质的提升。

以人为本 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川农人不是苦行僧,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虽然我们提倡艰苦奋斗,但并不是说我们连一点工作条件、物质条件的欲望都没有,我们也希望能住好一点的房子,生活条件能够改善。”这番话,也道出了艰苦奋斗的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正常的物质生活,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从迁雅之初开始,学校便一直致力于改善师生员工的住房条件,不断拓宽面积、增加功能、优化环境。近年来,随着电梯的越发普及,学校为了更好满足教职工对电梯的新需求,先后在三校区修建了高层电梯公寓。即便是没有电梯的老旧楼宇,学校也从2018年开始全面加装电梯,为许多教职工提供了出行便利。截至目前,学校共投放了1555套教工宿舍,户型及功能都有了极大提升,住房面积也从迁雅之初的十几平米拓宽到现在一百多平米,教职工们彻底实现了从“蜗居到安居”的转变。

与此同时,学生住宿条件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档次。国资基建处桂晋涛老师回忆起70年代的住宿时感叹:“那会儿的宿舍都是原西康省办公用房改造过来的,两层砖木结构,走在地板上都能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当时宿舍里还没有厕所、没有风扇,甚至连插座也没有。”而现在的学生宿舍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修建,厕所、盥洗池、电视、网络端口纷纷进入了房间内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生活起居。同时每层楼也打造了专门的自习室,生活区内还开放了自助室,提供微波炉、电磁炉、电熨斗、吹风机等家用电器,以满足学生做饭、熨衣等个性化需求。

除了居住环境有了明显完善,食堂的就餐环境也有了显著提升。据一位81级老校友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还只有一个饭堂,场地特别小,条件非常简陋,甚至连窗户都没有。”现如今,三校区共有10余座独具特色、价位不尽相同的食堂,总面积达4.1万平米。同时为了打造更加舒适安逸的就餐环境,学校还聘请知名设计师对三校区食堂进行打造,2018年9月,当几座食堂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师生面前时,大家无不被富有格调的装修风格及清新雅致的就餐环境所吸引。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修建了校医院、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运动场馆、招待所等配套设施,不断满足师生基本生活需求。并按照“绿色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文明校园”的建设目标,加大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景观建设力度,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办学历史,学校硬件设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离不开老一辈川农人的奋力拼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一代川农人将继续拿出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智慧,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雅安市委书记夏凤俭来校作专题报告
    雅安市委书记夏
  • 学校召开宣传思想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视频会
    学校召开宣传思
  • 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宣讲开讲
    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校举行2022年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
    学校举行2022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