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学科:带上文化传承 沉淀再出发

2017-07-10 10:47:18作者:张俊贤 韩庆龙 来源:宣传统战部 林学院 点击数:

  

本期嘉宾为林学学科专家罗承德、张健、胡庭兴、刘应高,各自结合林学学科情况,探讨如何进一步弘扬“川农大精神”,助推本学科的“双一流建设”。

问题一:您认为当前我校林学学科发展的整体状况如何?

嘉宾观点:林学学科历史悠久,学科整体水平近年来一直处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学科研究在长江上游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林木病虫害诊断、预警与生物防治和林木新品种的选用等方面居西南地区领先地位。在我国西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罗承德:林学学科背靠西藏,立脚四川,服务西南,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和科技支撑。在长江上游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林木病虫害诊断、预警与生物防治和林木新品种的选用等方面居西南地区领先地位。

张健:林学学科是学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其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整体水平近年来一直处于国内同类高校(农业大学的林学学科)前列。基于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及区域发展的需求,学科为西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系列理论及技术成果,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学科初步形成了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学科研究方向立足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和生态林业战略地位,为构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绿色屏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胡庭兴:我校林学学科历史悠久,虽然50-70年代几经周折,但顽强的林学人不屈不扰,40年来努力奋斗,在川农这块沃土上重新生根、开花并迅速发展。近年来在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方面居全国林业院校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SCI、CSCD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在西南地区林业教育和科研单位中处于领先地位。育成了30余个林木新品种,结束了四川省没有国家级林木良种的历史。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正在崛起。

刘应高:我校林学科的发展总体是向着好的方向推进,经过百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优势与特色,面临当前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给林业行业与林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对我校而言,挑战大于机遇,感觉压力很大。从全国林学科大的范围看,各高校林学科都在向前发展,但因多方面原因,我们的发展速度不能与教育部所属林业大学的林学科相比,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大学中的林学科也有差距。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林学科总体的差距不被拉大,在原有的某些研究方向或领域保持一定的优势或特色。(上两次学科评估,林学科分别排名第6、并列第6,要保住这个排位,还得努力!)

问题二:您认为本学科未来发展最需要突破的问题是什么?

嘉宾观点:培养林学学科领军人才,培育全国一流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是学科未来发展最需要突破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出更多的“立地”的应用成果,也需要在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包括实验室和教学科研基地(台站)建设上着力。

罗承德:客观上,受学校属性(省属)的制约(人才、平台、课题来源),注重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相对较弱。在基础研究中,大多是重复性、追赶性的研究,开创性研究甚少,国家级科技奖还是空白。科研奖项短板只是外观表征,根本的还是人才特别是大师级人才及其研究团队和高水平研究平台短缺。因此最紧迫的还是人才队伍建设,队伍建设应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准大师们要有大将风范,海纳百川,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使之真正成为想干事、能干事的科研团队。另一方面,请学校出面,争取得到林业部、水利部等部委的支持,使林学学科的研究平台跃上新的台阶。

张健:与国内林学学科一流水平相比较,我校林学学科尚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1) 学科领军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且缺乏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千人计划、青年长江、青千等各种国家层面人才的培养或引进规划;(2) 教师队伍的总体规模不大,各研究方向人才需进一步增加;(3) 缺乏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基地条件和野外台站设施有待完善;(4)学科研究国际合作深度不够,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加强林学学科领军人才培养或引进,执行学校在国家层面人才“培养为主,引进为辅”总体思路;扩大教师队伍总体规模,优化师资结构,从已有的研究方向着重培育1-2个全国一流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增强科研平台和野外台站的建设,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级重大项目,整合各方面资源,扩大国内外的开放和合作。力争通过5-10年的建设,林学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突破,跻身国内一流学科。

刘应高:作为地方农业高校中的林学科,要积极参与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既要有“顶天”的学术成果,又要有能“立地”的应用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贡献。需要我们首先是解决队伍的问题,既要按规划方案适度补充急需人才,调整结构,同时也要培养几个有活力有实力的团队;另一方面要借助一流学科建设契机,规划好、落实好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包括实验室和教学科研基地(台站)建设。

问题三:你认为在今天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阶段再来谈论“川农大精神”,有何价值?

嘉宾观点:林学科学研究通常是在位置偏远、环境艰苦甚至人迹罕至的区域开展,研究对象往往需要多年监测,需要研究人员具备艰苦奋斗的作风,需要把“川农大精神”和“树木、树人、至美、至真”的林学科文化真正融合,创造林学学科新的辉煌。

罗承德:“川农大精神”是我们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已经转化成或即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最最宝贵的物质财富。过去林学学科得益于区位优势,机遇大于挑战。将来,由于科技竞争,机遇挑战并存或挑战大于机遇。在“双一流”建设中,“川农大精神”仍然是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不懈的精神动力。最近,我在校园网上看到,颜济先生两次谈到“求实创新”,说得太好了!求实,就是不要人心浮躁,不为利益驱使,要有道德、诚信、责任,踏踏实实的作风和求实认真的态度。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对大多数科技工作者而言,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要想工作有突破,有创新,必须实打实地练好基本功,努力学习加强基础研究,或许新发现就蕴含在旧知识体系之中。

张健:林学科学研究通常是在位置偏远、环境艰苦甚至人迹罕至的区域开展,研究对象往往需要多年监测,这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具备艰苦奋斗的作风。一个学科的建设是几个研究方向的缩影,若干研究团队的组合,没有团结一致和踏实肯干的精神气,要想有突破、有创新都是非常艰难的。

胡庭兴:对于农业高校中的林学学科,要跻身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任重道远。不管目标有多远,有理想才有动力,需要我们川农大的林学人持之以恒、不懈奋斗。

刘应高:川农大精神“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是农大师生的精神财富,是对几代川农人为人、做事精神的提炼与总结。在双一流建设中,仍要继续发扬光大。在目前,学校办学软硬件建设还与国内好的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我们林学人要爱国爱校,热爱自己的林业事业,继续提炼、总结并发扬 “树木、树人、至美、至真”的林学科文化,更要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建设好学科团队,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中求实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事业发展进步、为四川林业精准扶贫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手记:林学学科历史悠久,正如嘉宾所说,过去得益于区位优势,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而现在全国林学都在卯足劲发展,不努力向前就可能被追赶超越。认清自身的定位,全力补足短板,传承发扬“川农大精神”,形成自身的特色文化,林学学科必将创造新的精彩。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优秀教师标兵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川省科学技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