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0后”遇上双支计划

2015-06-26 09:18:13作者:张俊贤 来源:成都校区新闻信息中心 点击数:

  

  
  青年科研第一桶金、科研热情助推剂、科研成果催化剂……说起“双支计划”,有太多关于它的形容词,神奇的杠杆、创新之举、点睛之笔……对“双支计划”的赞誉不只是停留在学校内部,事实上,从2009年学校启动“双支计划”,经过2013年升级到“2.0版本”,“双支计划”在推动学校科研发展、浓厚学校学术氛围上产生的效应已经引起了不少高校同行的瞩目,不少高校专程前来取经。

  当“双支计划”与正在成为学校教职工中坚力量的“80后”不期而遇,它所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

  破解“青椒”困境

  在高校有一个词叫——“青椒”,指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高校就业的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资历浅、没人脉、经验少等等不足都导致他们在高校工作中面临种种问题,所以近年来“青椒困境”受到广泛关注。据中国青年报的消息,2014年对北京青年情况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而压力来源中排名第三的正是“教学科研经费不足”(占13.66%)。而且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科研经费的分配和激励上“存在评定不公等问题”。

  青椒困境的破解是全国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而我校,带着对年轻人真正重视和关心,踏出了智慧的探索之旅。

  双支计划的核心就是学校出钱支持教师做科研,最终实现学科、人才、科研三者良性互动。2013年当“双支计划”升级到2.0版本时,有几个变化值得一提:学校设定了8个层次,按照不同的条件提供1.5万到50万不等的资助,“用于自主选题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据此,博士至少可以进入第八层次,每年获得资助1.5万元,并且在限额内可无差额评审,此举确保了刚到校工作的博士有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同时,设定了人才配套专项、人才引进专项等6种专项资助,尤其是农村发展研究专项、社科研究专项、院级专项每年专门列出20-30万不等的经费,明确资助未入选层次又无课题经费的教师、新专业或公共课教师以及新教师等申报国家自然或社科基金等项目及开展预研工作。文件甚至明确提出,在差额评审时,“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适度向青年教师倾斜”。这些都无不显示出对青年教师的关切。更有每年1000万的科研成果后补助,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作用,让青年教师对焦“科研”。

  据统计,三年来,我校“80后”青年教师先后有257人入选层次、304人获得后补资助,分别占“80后”青年教师总数的57.88%和68.47%。获得层次资助经费共1194万元,后补资助经费397.22万元。2013年有132名“80后”入选层次资助,他们中有116人连续三年均入选层次,占87.88%,其中41人还获得层次晋升,有的跻身第二、三、四层次,得以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现自己的能量。2015年,入选层次资助的“80后”增加到240人,比2013年增长1.8倍,这一数据是整体增长速度的3倍多。而获得后补资助人数的上升势头更为迅猛,2015年比2103年获资助人数增长了8倍,是整体增长速度的近10倍。这一组数据恰恰说明了双支计划对年轻人的资助力度。

  “感谢双支计划为我们提供的资助以及良好的科研环境,使我们青年教师得以去浮躁之心,抑急功之利,不为虚名所累,不为喧嚣所扰,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去勇攀科学高峰。”动物遗传所李地艳说出了青年教师的心声。“没有双支计划,就没有我的SCI论文,也不会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环学院青年教师张中伟更是直言不讳道出双支计划对年轻人科研起步支持的重要性。

  造就科研新星

  近年来,双支计划催生了青年的创造力和活力,我校80后成为一支科研新锐之师,以强有力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

  动科学院“80后”教授李明洲领跑属于年轻人的科研大潮,他两年内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了两篇高水平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影响因子高达35.2,创造了我校第一,也是2013年度科研工作“两大突破”之一。2014年他成功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除此之外,卢艳丽、李地艳、何军等一大波“80后”的名字不时见诸各大新闻媒体。

  据统计,截止目前,我校“80后”青年教师共有40人(44人次)获得各种学术荣誉称号,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工程人选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2人。

  “80后”也正在成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80后”青年教师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项目(课题)473项,经费45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社科)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占经费总数的41%;72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社科)科学基金项目78项,占学校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发表高水平论文、取得科研成果奖励、出版学术著作等多方面,都活跃着“80后”的身影。统计显示,2009年以来,“80后”人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各类论文1558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22.35%。其中SCI收录论文760篇,占SCI论文总数的30.19%;EI、ISTP、CSSCI等主要收录论文所占比例均超过该类收录论文总数的30%。“80后”人员作为主研人员有64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国家级10人(次)、省部级一等奖17人(次),何军、郑萍、蓝红星分别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和四川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

  异军突起的“80后”既是当前的科研生力军,更承载了学校未来的希望。

  当然,培育科研新星并不是单单依靠双支计划,它应该还有青年自我向上的勇气和毅力、有来自团队的宽容与关爱、有学校配套政策的支持、有学校整体浓郁科研氛围的引导和激励。如果把这一切看做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双支计划”无疑是推动这个系统高效运转的动力所在。用李明洲的话来说,则是“从统计的数据中反映出双支计划的成果已然令人赞叹,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潜在的、无法衡量积极因素,比如对于学校学术风气的培养,如此大面积的人才资助所倡导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竞争意识。这些正能量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或许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优秀教师标兵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川省科学技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