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精心安排召开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进工作会,11位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获得者应邀发言,他们的心得和经验均根据亲身经历和体会总结而得,之前也曾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教训,现和大家一起分享。
郭凌:准确定位 潜心研究
旅游学院郭凌,是2010年来校工作的“青椒”,几年来,她潜心学术,2014年主持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在她看来,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成败的因素要考虑三点“抓住政策和产业热点”、“多听取各种意见”、“有充分的前期积累”。
“时政热点也是科研热点。”要作旅游方面的研究,郭凌认为除了要关注旅游方面的政策、需求、新动态,也要关注经济产业规律,关注国家政策。所以每天早晚定时查看新华网、人民日报成了必做的功课。国家出台了旅游方面的文件,她总是第一时间找来原文,认真学习,提炼关键信息,一个知识点相对系统了,还要放在课堂上讲,教学相长,反复揣摩,日积月累题目也就有了。
2013年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文件下来后,申报过程时间紧,当时她结合学院特色,大体在生态型旅游上找方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促进生态友好型发展”这句话让她眼前一亮,虽然申报指南中没有相关题目,却坚定了她选题的方向,最终主持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协同路径研究》在2014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这一项目,也是四川省近年来唯一的一个选择乡村旅游为研究主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张峻綾整理)
窦存芳:要有热情和信心
从2013年社科基金项目获批到现在已经三年,让窦存芳记忆最深的是一位曾经的同事的贺电。那是在课题获准后没多久,同事打电话告诉她:“窦姐,恭喜你,看样子国家社科我们也是有希望的!”这句话让窦存芳意识到它的意义,也是课题批准后最使窦存芳感到高兴的时刻,后来还有几位老师想参考她的申报书模板。这一切,都让她感到课题的重要性——这确实是件好事,尤其是在农林院校拿到项目。
谈及申报社科基金项目的经验和心得,窦存芳认为信心、鼓励、热情和准备非常重要。在她准备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心中不免犯嘀咕:虽然学院年年在鼓励动员,但身边很多朋友告诉我:“申请到社科项目难,在农业院校申请则是难上加难。因为不自信,她有两次写好了申请书,犹豫再三后还是没有上交,“信心和底气都不足,最怕交上去就是丢人呀!”这样的心理困扰了她很长时间,直到有位燕山大学朋友的话鼓励了她,这位朋友说道:“麦子不收你得年年种呀,那可是你的口粮!”一句惊醒梦中人,从此窦存芳就开始做准备工作,想办法联系与自己领域有关的老师,但在川农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的老师很少,怎么办?找外援,希望能参与他们的项目给他们干活,以便熟悉课题的过程,所以想办法去参与西南民大的、中国藏学研究所的老师们的社科课题,从2010年开始每到假期就进入藏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及四省藏区,给课题收集资料、参加他们的课题研讨会。“那段时间几乎一有空时间就去拜访其他高校的老师,跟着去蹭会议,约访谈,进藏区,完全顾不上休息。”窦存芳这样一做,就是3年的时间。终于窦存芳感觉心有点底,就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申报。申报之前,她专门到西南大学去找朋友学习参考过他们的申报过程,以减少和尽力避免申报过程出问题。
万全的准备工作换来了项目的获批。拿到项目后,窦存芳最大的感受是几年的准备是值得的,“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没有对自己专业的热爱,3年的辛苦怕是熬不过来。把专业当事业,真心实意地为课题中涉及的人提供一点自己的帮助,这也许才是能取得成绩的关键。”偶尔的机会,她碰上一位社科评审组的老师,听到她在川农得到这个课题,他很是高兴:“我们确实希望我们的社科项目能够走进这些学校,能够跨学科研究才能避免偏见。”(龙泓宇整理)
何思妤:紧跟时代命题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经济学院何思妤老师认为,研究课题之所以能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认可,根本原因是在于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作用空前重要,地位空前提升所致。政府、市场、社会都非常关注,更需要广大科研院所的深度参与。这正是专家、学者和广大有识之士贡献智慧和心力之时。在这个大背景下,加上师长们的指点,她关注到了贫困这个时代的主题,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社会的关切点紧密结合起来,从现实需求入手,成果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期望。
她所在团队利用暑假期间,深入南部升钟水库进行了预调研。一共调研了5个移民村,走访了贫困移民 103户200多人,填写调查问卷108份。目前,大家初步完成了调研问卷的核对和数据录入工作。从调研情况来看,团队基本弄清楚了升钟水库移民的整体情况、移民分布、贫困状况和发展情况。下一步,团队将进行仔细的归类梳理、定性定量地综合分析,将实践层面的材料上升为理论的提炼,找到移民特别是贫困移民的内在发生规律,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之策,应对之道。(李劲雨整理)
张社梅的三字经:专、广、改
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管理学院张社梅副研究员,谈到自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验就是三个字“专、广、改”。
“专”就是申请的项目一定要有前期研究基础,对问题有系统较为深入的认识,有一些成果可以反映前期工作。张社梅申请的题目是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形成机制、决策行为和政策优化研究。这个项目是2012年跟团队到崇州调研新型经营模式时发现的。她意识到,没有职业经理人,合作社就是个空架子。但是这块研究的人很少。2013年她自己组织学生调研,听说温江农校举办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培训班,于是过去晚上挨个敲门去调研,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调研了190人,写了文章。2014年,她发现成都市出台了在全市推广职业经理人的政策。2015年,又看到省委一号文件鼓励合作社引入职业经理人。随着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加深,发表了4篇文章,在2015年到2016年她申报了四次项目却都以失败告终。“伤心难过是肯定了,但是也看到在失败过程中积累了文献,积累了项目,在课题认识上又推进了一步,后来就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广”就是要广阅文献,广听意见。首先要把认真学习那些成功的申报书,仔细体会成功的申报书的优点,博采众长。第二个层面的广听意见是,积极听取学院、学院老师的意见。申报书第一稿出来后,在学院层面组织的交流会非常重要,认真对待老师们提出的意见。另外,也要广泛听取科技处、校外专家的意见。
“改”,第一稿出来只是完成工作量的50%,后期文字的修改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做图到高度浓缩的文摘,协作单位参与人前期工作和研究方向的关系的凝练,都要认真对待。她谈到,“别人提出的一些特别笼统的、不好修改的意见”要高度重视,也许正是需要大修改的地方,需要革命性的改革,成型以后,也要勇于推翻自己,下大功夫去改。(张俊贤整理)
王莹:基金申报书就是我的名片
王莹老师任教于水利水电学院,是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之一。提及申请青年基金的成功经验,王莹老师说,申报书是我投递的唯一名片,申报书的质量决定一切。王莹老师向许多前辈请教申请经验、查阅大量资料并且与同行交流,将青年基金的申报体会总结为六个成语:标新立异、草蛇灰线、犹抱琵琶、百尺竿头、成事在天、坚强后盾。
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也是申请能否批准的关键。其实在很多面上基金做不到个个都有重大创新,“有新意,有发展”就是创新。想要申请项目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 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的评审宗旨是“不必过于看重其工作积累,关键看其发展潜力”。Idea十分重要,但是,出色的工作都是长期的积累。就算你没有长期的积累,但没有积累是万万不行的,因为青年基金的申请是真枪实弹的实践,不是创意大赛。
草蛇灰线在这里指谋篇布局。你的学术主线,研究实力以及前期积累在申报书中像草里的蛇,灰里的线一般,似断实续,反复强调和出现。在谋篇布局时,要明确主题,列出提纲;前后内容要呼应主题;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还应该加粗标记以便于醒目的展示。
犹抱琵琶,让申报书看起来更“学术”。用学术的语言让申报书看起来更有“学术味道”,可以增加申报书的语言美感,获得评审好感。
她认为,将本子写完只完成了申请的第一步,接下来不厌其烦的反复修改才是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王莹老师认为,申请者和评审之间是通过申报书在交流,所以要贴心的对待评审,给他们创造愉悦的阅读氛围。所以申报书除了申请者自己反复修改以外,最好能请教几位专家帮忙把关,然后与同行交流,这样离基金申报成功才会更近一步。王莹老师引用一位青年基金申报者的话说:“我们要努力到连老天爷都帮助我们的地步!”这话使人为之动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付出的人会有回报。
王莹说:学校就是我的大BOSS,我的坚强后盾。感谢学校的引进人才政策,让我能把家先安下来,实验室先建起来。感谢科技处的各位老师的大力协助,感谢学院全力的帮助与支持。之后的双支计划,又丰盈了我的科研基础设施。另外,在今后基金项目的实际运作中,有些仪器需要借用到其他学院的资源,希望各位院长能多多支持。(岳廷颖整理)
吴福忠:关注指南甘当分母
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林学院吴福忠教授认为,申请之前要对《指南》进行详细解读,特别是关注每个学科的指南要求,一般都会有这么一句话“根据上一年接收的申请来看,哪些方向申请较多,哪些方向申请较少,今后将加强对哪些方向的支持”。申请项目多的,那批准的项目数也多;而申请项目少的,尽管批准的项目总数少,但可能竞争不那么激烈。然后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全国范围内的定位来选择专业方向来进行申报。
他认为要积极申请,甘当分母,特别是重点项目和杰青/优青等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申请数的多少,与最后资助项目的总数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每一个学科的管理者也很重视每年有多少项申请,有多少项资助,这些也是他们的管理成效。这些项目都会直接送到管理人员的办公桌上,他们也会了解整个学科发展的动态。比如在遴选会评专家和通讯评审专家时,都会考虑到这些项目的申请者。因此,有可能这些直接申请的项目不一定受到资助,但对于团队人员或者单位是很有好处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学校每年能报上20项重点,那应该也是对学科领域有重大的影响。
他认为,基金项目类型的多样性,除大家熟悉的面上、青年和地区基金,重点项目、杰青和优青等,其他的一些项目事实上竞争并不一定那么激烈。比如,去年100万以下的国际合作项目,10万以下的会议项目和出版项目,还有科普类和国际交流类项目基本上只要网评的不是很差都相对比较容易。(李劲雨整理)
卢艳丽:基础要扎实 功夫在平时
自然基金的国际合作项目获得者、玉米所卢艳丽研究员介绍,自然基金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和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卢艳丽去年申报的是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这一类项目是定向申报,指定了明确的合作单位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内容。目前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境外40个国家(地区)的85个研究机构签署了定向合作协议。卢艳丽因为留学期间在国家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学习与工作了2年,所以比较清楚了解基金委和cimmyt的这一项国际合作项目,包括玉米和小麦两个作物,项目经费在300万左右。这个项目是我校目前第一个自然基金委的国际合作项目。
卢艳丽说,因为是组织间的定向合作,所以范围限制,而且有相关的指南,内容又限制,所以申请人的基数比较小。不像面上项目和优青项目,基数太大,淘汰率很高。但是在这个优势下,对应申请人的条件要很扎实、对应指南的研究内容要很有优势。既要体现出你应该有的研究团队、又要扎实的双方国际合作基础和研究成果。国际合作项目申报者还是主要集中在50岁左右的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她应该是获得该项目的最年轻的科研人员。卢艳丽说,对她来说,年轻既是优势也是劣势。5-10年的积累和前辈们20-30年的积累同台pk,压力很大,当时自己能勇于面对,也是无知无畏,答辩时她才发现都是国内的大牛带着助手去答辩,就她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就去了,也没有认识的专家。“不过把压力转化成动力,在无法实现“大而全”的时候,采取“小而精”的策略提前做好准备,也是可以征服评审专家的。”她说。
卢艳丽认为经验在于很多工作要做在平时,需要重视与国外科研机构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需要加强联系和交流。此次申报,她提前了2个多月和cimmyt确定好合作人员,准备签定好的合作协议,增加了申报的成功率。
她认为,申请项目要循序渐进,获批项目后要干好工作,逐步积累科研成果,寻找机遇。就她自己来说,2011年她获批了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之后两年没有再申请自然基金,直到把这个项目消化完了,2014年结题,才又申请获得面上项目一项。2015年积累了一定结果,申请了优青,同时也申请了国际合作项目。(张俊贤整理)
王文明:初评看本子 会评看初评 答辩看水平
我校高层次引进人才,2014重点项目获得者、水稻研究所王文明研究员表示,自己非常感谢学校对于自己开展科研给予的支持,从国外回来后,很快组建了团队,研究工作很快进入正轨。
不过当时他对于项目申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2011年、12年连续两年申报了项目,但是都失败了。2013年,他说自己认识到还是“不能小看,所以决定放下架子”,认真到科研网上去查了经验。他也是项目评审专家,他的经验是,初评看本子,会评看初评,答辩看水平。申请项目的本子很重要,评审专家拿到本子后,一看,摘要都写得乱七八糟,就会直接淘汰。本子最主要毛病在创新点。很多本子搞不清创新点,常常就写方法新什么都新,“如果你罗列的创新点在所有的项目都适合,那就不是创新点。”会评看初评,也可以看出本子的重要性。答辩看水平,则要认真准备。
申请到项目资助后,王文明认为,应该慎重使用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要争取用好每一分,成为带头遵纪守法的模范。(张俊贤整理)
刘登才:重要与传承
获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小麦所所长刘登才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重要,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于开展科研工作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重视申请书的写作,要写到即使马上要被扔进垃圾桶,也要让评审专家都舍不得放下阅读,还想再看一眼的程度。申请书的写作应该像论文写作一样需要花很长时间,要花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更长时间,要理清思路,字斟句酌,绝不是几天就能写好的。也许大家平时太忙,没有时间仔细思考,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正好给了大家一个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找到最合理的研究思路的过程。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过程是纯洁公正的,所以值得大家为之努力奋斗,只要做得好就有机会成功。
二是传承。科学研究需要坚持,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应该被传承下来的。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完成科研理念的起点,完成后要及时总结提炼,也是为下一项研究做准备。完成科研项目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长期坚持一个方向的研究,十年二十年,才能让研究不断深入下去,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展示。(张喆整理)
李学伟:举全院之力狠下功夫
近年来,动物科技学院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在全校名列前茅。谈及原因,2015年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者、院长李学伟认为,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举全院之力,狠下功夫。
李学伟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学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已制定了一套制度,坚持下来。每年,学院都会邀请校外校内相关领域专家到学院开展初评会。初评会上,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负责人就项目申报书进行详细汇报。与会专家结合自身多年申报经验,从项目的选题依据与创新点、研究内容、研究目标、项目可行性、写作格式要求和撰写技巧等方面给予点评,指出项目的优缺点与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修改意见。无论申报者是多有名的专家,都要接受初评专家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问题所在。
由于目标明确,组织得力,安排有序,准备时间充裕,近年来,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的数量和质量上狠下功夫,通过专门组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预评会对项目组织预评审,学院在国家基金申报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显著提高。(张喆整理)
吴德:视野与细节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获得者、动物营养学院吴德教授认为申请书撰写要明确以内容:文献掌握是否全面,要熟悉领域进展,提出的问题是否为领域增加新内容和新结论;立论依据是否充分,研究是否领域重要问题;研究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适,二者是否一致;前期工作是否证明你熟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评议人相信你的协调能力;研究方案是否清晰可行,组织是否合理,使评议人相信能实现预定目标;研究方法是否创新,优点和不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补救措施;经费预算是否合理。
吴德提出,要注重表达能力,告诉评议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要提高归纳能力,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等。同时,科学意义的重要性够不够,学术思想上的创新性够不够,立论依据上的依据足不足、阐明是否清梦、推导是否有误,对国内外的最新进展是否了解,掌握的资料是否全面,在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是否合适或完整,上研究方法上是否能解决提出的问题、是否缺乏科学性。(李劲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