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新典范 内涵发展新境界

2018-12-29 16:32:20作者:杨子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虚实结合新典范 内涵发展新境界

——“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十年实践启示

十年前的12月29日,学校领导班子迎来换届更新,赓即提出“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治学理念,并将之与高等教育四大职能和学校办学理念有机结合,极大地完善了办学治校顶层设计和大学治理体系,丰富了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十年来,学校着力制度建设和执行,强力出台并推行系列“新政”,将治学理念虚功做实,不仅取得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成就,也创造了虚实结合新典范,步入了内涵发展新境界。

十年来,“学生为本”让川农大人才培养质量广受赞许。学校领导时时处处强调“以本为本”、“研究生创品牌”,指出学校的一切工作本质都是为人才培养而进行,要调动一切力量、全心全意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为此,学校对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格局进行了顶层设计,多次修订完善教职工奖励考核、不同层次和类别学生管理、教学和教师管理等数十个文件,从制度上进一步强化了“进口旺、出口畅、中间质量是保障”人才培养思路——在进口环节提出招得来、留得住、挺满意;在中间环节提出构建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并通过进行专业调整、放宽转专业条件等措施,确保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要、尊重学生志愿;在出口环节提出就业是高校最大的民生工程,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着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一切,奠定了学校工作的总基调,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和自主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十年来,围绕“学生为本”已形成系统的育人理念、优良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层次类别完整的育人体系,培养出深受社会认可和赞扬的高素质人才10余万人,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0余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4项。十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涌现出一大批就业创业先进典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受李克强总理等各级领导赞许和社会各界欢迎。本科评估获得了专家高度认可,学校亦跻身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十年来,“学术为天”让川农大科研学术水平再上高峰。学校以学为大,以学为荣,以学为核心,以追求真理为至高使命。没有好的学术,就不可能有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就没有好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更谈不上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此,学校在重磅推出的《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等文件中,极力彰显“学术为天”理念,倡导教师不断凝炼方向,集中力量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和权威,最终打造和成就以个人命名的科研学术和社会服务品牌……在此思想指引下构建起的理念氛围和制度体系产生巨大正能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热情,科研成果和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强力促进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十年来,SCI和SSCI论文由118篇增长到988篇,ESI收录论文、论文引用次数和篇均引用次数均呈井喷式增长。仅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ESI收录论文数就增加了895篇,引文总数增加10442次,篇均引用次数上升0.9次,成为学校整体科研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一个缩影。主办的《四川农业大学学报》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学校也成为全国首批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如今的川农大,科研成果更丰硕、效益更显著,各类国家和省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创新团队、社科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或实现从无到有,或数量大幅增加。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增加到700余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正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十年来,“学科为纲”让川农大学科专业位次不断靠前。美国ESI发布的最新数据(2008.1.1-2018.8.31)显示,我校ESI学科建设水平取得较大进步。仅与去年同期数据比较,学校整体全球排名提升80名,农业科学排名提升93名,植物学与动物学排名提升81名。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两个ESI潜力学科学术提升显著,距ESI全球前1%的达成度取得较大进展,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1.9%和15.5%。此外,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和化学4个ESI学科的潜力值也稳步提升。“学科为纲,抓纲治校”实施十年来,学校以学科布局优先调整为抓手,以纵横捭阖之势在三校区内大手笔撤并、新建一批学院、研究所和学科专业,形成了如今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学科阵形。学院由十年前的10多个增加到26个,研究所(中心)由不到10个增加到15个,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87个,本科专业91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1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据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综合计分,学校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位居第7和第4。2015年起,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去年和今年连续有动物营养与饲养科学、作物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学科正显现出应有的磅礴之势。

十年来,“学者为上”让川农大人才队伍名师辈出。上任伊始,校领导就首先干了两件事“查人”和“查房”。“查人”就是了解人才队伍状况,特别是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正高职称待遇如何、科研经费怎样;“查房”就是了解教学办公场所利用状况,特别是正高职称人员的教学科研和办公场所。随后学校出台系列措施,在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调整设置数十个设施先进的教授办公室,成立了非领导职务高职称人员为主的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机构,并为科研费不足的正高职称人员补足到每年3万元,并使正高、副高职称人员出差待遇和厅级、处级不相上下……用郑有良的话说,要让专家学者“过得体面和尊严”。事实上,尊重和优待换来的是无尽的自豪感和创造力,一大批专家学者厚积薄发,渐次显现出强劲实力。仅 2013年就产生了以“两大佳绩、两大突破”为代表的喜人成绩——程安春主持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周小秋主持的“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猪营养专家吴德成为学校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0后”教授李明洲则在影响因子高达35.2的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发表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学伟团队,去年刚刚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发表关于水稻抗病性的学术论文,时隔不到一年又在影响因子高达41的《Science》在线发表“水稻转录因子IPA1促进高产并提高免疫”,实现了学校在《Science》发表论文零的突破。作为激励,学校两次给予千万元级科研经费和奖励,校长表示,这样的学者和团队“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而陈学伟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三大顶级学术刊物的最后一个《NATURE》!在“学者为上”的激励下,如今的川农大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高学历人才、高级职称、海外学历等高层次人才成倍增长,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领军人才、特殊津贴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突贡专家或从无到有、或大幅增加,学校更成为全省首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2所试点高校之一。而今,校园网上那个永不下线的人才招聘启事,正以每年数十上百人的规模为川农大集贤纳士……

务虚与务实,不仅是哲学和思维领域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人类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永恒话题。但是,人们往往将理念停留在务虚层面,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相互印证和相互促进。以务实著称的川农大人,从“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治学理念提出伊始,就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学校领导着力将理念转化为一项项规章制度、重磅政策、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成为虚实结合的新典范,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有益启示——那就是:科学的理念+完善的制度+到位的措施+温情的关怀!

“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十年实践,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写了川农大样本,也为川农大继往开来、改革再出发,在新时代建设“双一流”大学蓄积了强大正能量,为学校内涵发展开创了新境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