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中国式现代化100问

2023-05-22 09:54:14作者: 来源:纪委 点击数: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怎样独特的文明观?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7问

不同的文明观决定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道路。那么,我们探索并不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独特在哪里呢?

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在传承、演变、竞争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民族、国家就会形成关于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认知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其独特性可以概括为“和”“美”“与”“共”,核心要义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文明之“和”在于平等。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每一枝花朵,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对人类的文明发展都作出过贡献。所以我们常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平等和尊重是文明相处之道,傲慢和偏见是最大的障碍。人为贬损、拒绝和排斥不属于自身母体文明的另一种文明,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只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的价值遵循是和平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有别于西方国家在走现代化道路中的对外扩张和“国强必霸”的固有思维。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更不是真正的文明之路。回望当今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几乎都有对外侵略和殖民的历史。资本主义现代化意味着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日益分化和对立。中国式现代化彻底颠覆了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走出了一条秉承增量思维、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的现代化新道路。

文明之“美”在于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延绵不息、历久弥新的文明必然是包容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历史上,中华文明不仅从西方吸纳音乐、绘画、文学等文明精华,也有“西学东渐”、近代欧洲先进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视野,这中间有冲突、矛盾、疑惑,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不同文明在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在包容交流中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来没有偏离过人类文明进步的轨道,它既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又在开放交流中广泛借鉴包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历史积淀与人民现实创造相结合的建设性产物,在扬弃西方现代化的基础上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文明之“与”在于互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的宏伟画卷。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倡导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有别于完全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文明观。西方的一些理论家试图把历史上产生于西方社会的特殊价值观和制度“普遍化”,因此“现代化”成了“西方化”的代名词,这就造成了独鉴、唯鉴。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整体结构论,追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打破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在充分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文明特色,在交流互鉴基础上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发展新道路: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同时掌握发展主动权,保持发展的独立自主性。

文明之“共”在于对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解决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共赢代替零和,不能唯我独尊、不能搞强制和压迫。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意思是说,资本主义道路、西方模式,是人类社会的最终选择。在具体实践中,于有的西方国家而言,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给别人,向其他国家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于有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企图通过“依附”实现自己现代化发展目标,事实证明这些都是行不通的。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对话,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倡导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下,应当尊重各国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现代化道路的努力,加强现代化建设经验的交流。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感谢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从楷作答)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独特在哪里?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核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其全过程性和人民性是超越西方民主的集中表现

8问

民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实现民主是现代化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独特在哪里?

答: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的独特性,要从三个维度来把握: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第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民主观的核心;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民主观是对当代西方民主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民主是现代化的前提,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什么是民主?归根结底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什么是民主观?就是指通过怎样的理念、政策和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近代以后,英法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把国家权力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美国爆发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日本君主立宪,国家权力不再为皇室所垄断;中国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总之,这波源于西欧、波及世界的长达3个世纪的民主化浪潮确认了人民权利和法治原则、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为各国现代化历程奠定了根本社会历史条件,进步意义空前。但是,资产阶级民主并不完善、不彻底。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彻底颠覆了资本主义的民主观。首先,否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就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民众的统治,只要不是大多数人的当家作主就不是民主国家;其次,明确反对资本主义以资本多寡为依据进行的权利分配,认为公民应当平等地享有参政权利。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的民主观。一方面,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逻辑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民主只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任人唯贤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精髓要义高度契合,为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提供了丰沛土壤。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民主观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因此,提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民主观,首先想到的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是当代中国民主观的核心,是因为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的百年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总结,是我们党百年来领导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社会主义民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所以说是理论、实践的升华,是最新成果,是因为我们党是一个从诞生至今始终践行民主的党。我们党诞生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中,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得自由,对内解决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民主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大任务。从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所倡导的革命队伍一律平等,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民主的实践都充分显示了我们党百年来所积累的践行民主的智慧和经验。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成就和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民主观是对西方民主的超越。由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实践起源于西方,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西方在民主问题上始终存在强烈的优越感。他们垄断对民主的解释权,以为民主“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宪政”“轮流执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与民主之间画等号,拿着臆想的标尺将世界划分为“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然而伴随着欧美策动的“民主输出”,不仅照搬照抄西方党争民主的非洲、西亚和拉美国家在21世纪出现了无效治理甚至沦为失败国家,而且长期以来以“自由灯塔”“山巅之城”自矜的美国和欧洲也出现了解不开的治理死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核心的中国民主维护了大局稳定,释放了社会活力,凝聚了力量人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减震器”“压舱石”和“助推剂”。

概括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对西方当代民主的超越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全过程性”。全过程人民民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包括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所有的民主环节,贯穿了我国公众政治生活的全议题、全时段、全领域、全过程。反观西方民主,人民只在投票环节的一刹那享有所谓的民主权利,一旦投票结束,民主权利就被没收,民主意识就被泯灭。二是“人民性”。中国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民主,是真正致力于让人民群众分享实惠、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致力于每一个公民都能依法平等培养民主意识、参与民主过程、行使民主权利,表达民主诉求。反观西方民主,对富人和资本家是天堂,对穷人和被剥削者是陷阱,就连民众表面仅有的投票权利也被资本逻辑扭曲变形。简而言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人为本的民主,当代西方民主是金钱至上的民主。不仅如此,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批判吸收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具体有益做法,例如分权制和社会舆论监督等,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建设过程中的弊端,不仅代表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最高水准,更是人类民主类型和民主实践的集大成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作用意义和历史方位有过精彩的论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路克利作答)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有何独特之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内在统一的,三者不但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贯通,而且是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重维度

9问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及其实践,在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等重大问题上体现出怎样的独特性?

答:生态观就是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总体认识和观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内核是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独特性就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观的意义重大,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未来,而且决定着人类的命运。一部人类工业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使用、掠夺甚至榨取地球资源的历史,也是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的历史。已经或正在工业化的地区及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出现了酸雨、雾霾等一系列极端天气,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失衡甚至生态危机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抓紧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必将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虽然“地球生态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复杂,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六观”中,“生态观”独有对应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通过学习纲要的形式系统全面阐释,这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的重要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是尊重自然的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资料,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尊重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其中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主张,就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理论。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观念,形成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良好生态文化传统,并在新时代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坚持“两个结合”所创立的生态理论认为,只有抑制人们的过度行为、尊重自然,才是推进现代化的康庄大道。这些对于生态问题的新论断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的考量和呐喊,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问题置之不理、不合作甚至“退群”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彰显独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顺应自然的现代化。寒来暑往、冬去春来,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自然规律、造福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必遭惩罚。自然界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某一个系统或者元素出现问题,都或早或迟、或大或小地影响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行。历史和现实表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矛盾。同时,人与自然界、生产工具等都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只有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协同推进,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快速、可持续地向前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等就是揭示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新论断。这种新论断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中彰显其独特性。其次,如果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对自然界这一大系统的共性化描述,那么“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则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个性化表达,是对地球生态规律的深刻揭示。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不仅是在总结世界现代化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科学观,而且是顺应自然规律并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观;不仅是对片面、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观念的否定,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联系、运动观点在生态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在“创造性运用”中彰显独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保护自然的现代化。尊重自然是对自然的敬畏、顺应自然是对自然的合理利用,那么,保护自然则是对自然的维护与修复,是更高层面的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何等的渺小,但因为人有理性而可以选择积极、主动、有为,在怎么做的问题上,坚持理念和实践层面双管齐下,彰显其独特性。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的实质是以保护自然为前提的发展。而“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也是在保护全人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此,需要加快推进实现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绿色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绿色GDP”观念是对“唯GDP论”的超越。
二是坚持合力发展的实践。一方面,面对国内的生态问题,我们更加注重环境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从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到宪法规定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长江保护法》到《黄河保护法》,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到建立生态文明试验区,从提出实现“双碳”目标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这种从全方位、广领域、多维度、全手段进行的生态治理既不同于过去、又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做法,本身就体现独特性。另一方面,面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挑战,我们更强调协同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始终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合力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展现出坚持走“绿色现代化”之路的大国担当和大国风范。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实践是对一些发达国家转嫁生态矛盾、不管不顾全球生态问题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内在统一的,三者不但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贯通,而且是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重维度。其中,尊重自然是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顺应自然是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之间的链接,保护自然是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有的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生态领域的集中体现;不但是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而且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

(感谢四川省委党校教授陈仲作答)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教思广论】建城学院开展无人机航测应用技术培训
    【教思广论】建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