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加强平台建设 助推学科发展

2013-05-15 09:47:58 作者:张喆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科技工作要服务、服从学科建设,要围绕学科建设布局。”近年来,我校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强力推进,在人才聚集和培养、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翻开近4年的成绩表,学校共投入6000万元实施“211工程”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强力推进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先后组建了动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生态林业、果蔬、生态环境和园林等6个研究所,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运行,合作共建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研究基地、水稻和玉米遗传育种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茶检中心(四川)川农大研发中心,新建农业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环保厅重点实验室(中心)13个,杂交水稻、小麦、玉米等“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培育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崇州现代农业研发、试验与示范基地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多层次多种类的平台建设为学科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促进人才聚集和培养

  学术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科研平台建设为人才聚集和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学术氛围,为学术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学校采取自己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营造良好氛围塑造人才,投入真情凝聚人才。

  成立刚刚两年的预防兽医研究所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进展。本着“人尽其才”、“进一个、用一个、用好一个”原则,该所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把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7年,但毫无兽医学背景的孔庆科博士作为拔尖人才引进,看中的就是孔庆科在微生物研究方面的长处,能带来国际一流的疫苗研究理念。陈舜博士毕业后进入地处省会又是“985”的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但仅仅一年她就放弃了这份工作,跳槽来到预防兽医研究所,实现了“人才倒流”,吸引她的是预防兽医所的团队氛围。

  来校一年多,陈舜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科技厅青年基金等4个项目的资助,孔庆科博士人还在国外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的成绩也与学校的相关工作密不可分。多渠道多平台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公告》、《海归人才招聘公告》,持续实施博士招聘计划,使得人才引进成效显著。通过实施“211工程双支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抓好创新研究团队培育组建,支持各类人才申报人才项目、加强合作研究和提升学历学位等一系列综合配套的“组合拳”,人才水平全面提升。奖励办法和分配制度改革让人才活力得以充分焕发。

  发掘产学研最佳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科研平台建设为科技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发掘产学研最佳模式,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支持。

  动物营养研究所在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上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该所与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22个,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中国磷营养研究中心、中国微量元素营养研究中心、中国酶制剂营养研究中心、中国碳水化合物营养研究中心、中国维生素营养研究中心,即将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筹建四川饲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生猪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养创建了新的平台和机制。

  “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所长吴德认为,科研平台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也要开展技术创新,解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2012年全所科研经费总额近1800万,从合作企业获得的经费就达8、900万。通过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发掘产学研最佳模式,让科研成果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高效转化,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

  推动新兴学科发展

  科研平台建设带动相关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我校一些办学时间不长、非传统优势的新兴学科来说,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科发展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成为了学科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从只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到拥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再到成功申报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位点建设的捷报频传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十年来,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下文简称“农发中心”)是带领经济管理学院驶入发展快车道的一面旗帜。

  2004年9月挂牌成立,农发中心成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成立后对科研工作带来的推动作用立竿见影。“2005年当年就有6个省级哲社科研项目申报成功,而以前往往仅有一两项。”从“不敢”到“踊跃”,农发中心主任蒋远胜认为,中心与省社科联加强了联系,让年轻老师们对课题申报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于是积极地跨出了第一步。

  这一步不仅为年轻老师申请更高级别的项目积累了机会、培养了研究能力,还让他们明确了研究的方向。中心也提供了更多机会与专家接触,让老师们更了解各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有利于把握研究趋势,做更符合社会需要的研究。

  打开农发中心2004—2012年立项项目一览表,你会发现这些项目并不只是经管学科的,社会学、法学、体育、旅游等学科领域的项目都位列其中。蒋远胜表示,只要是针对“三农”问题开展的研究,各学科都可以申报农发中心的项目。这也为我校文法、政治、艺体、旅游等学院的老师提供了平台,既整合了资源,又发挥了多学科交融的优势,带动了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

  2011年,农发中心入选省社科优秀重点研究基地,这是我校人文社科领域的又一突破。今年,农发中心正在筹备申报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建成人文社科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努力奋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学校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上亟需实现零的突破。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人选等领军人物紧缺,承担的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数量不多,标志性论文、科技创新成果偏少等都是重要原因。科研平台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