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与全国人大代表有约】任正隆代表:建言对农业科研投入细水长流

2012-03-11 08:18:15 作者:李劲雨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编者按:春光明媚,草木蓬发,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隆重召开。肩负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正校级调研员任正隆教授将于2月26日奔赴北京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随后将在3月5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积极参政议政,与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共同出谋划策,行使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本新闻网特别策划了“与全国人大代表有约”专题报道,本网记者将与任正隆教授取得联系,关注其赴京期间及前后履行人民代表职责情况,向全校师生第一时间呈现这位全国人大代表的风采。

………………………………………………………………………………………………………

 全国“两会”期间,在京的代表和委员们异常忙碌。全国人大这几天的会议安排很紧截至3月7日,任正隆教授向“两会”正式提交4个议案。

 四川代表在7日上午举行全团会议向中外记者开放。任正隆在全团会议上了关于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发言,所提内容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已就相关内容向其约稿。

 3月9日晚,本网记者利用任正隆教授的休息空档再次连线,请他介绍为农业高校带去了哪些声音。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探索性很强,具有强烈的风险性,谁也不敢保证若干年后一定能出大成果,能养活十几亿中国人。因此不能以‘押宝’的方式,把经费集中在少数课题组手中,而是要多支持几个课题组,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任正隆建言国家把握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独特规律,进行农业科研经费的合理投入。

他认为,对于一个单一课题组来说,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并不需要巨额经费,但需要细水长流式的长期资助。因为农业科学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创新性应用研究的周期很长,需要研究者耐心地、长期地、连续地探索,不能间断。一旦间断,失去连续性,就可能前功尽弃。

“这一点,我们四川农业大学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很深:没有社会服务,就没有我们广大教师的学术成就和学校的办学成绩。”任正隆向中外记者介绍了我校扎根社会土壤的办学经验,讲述了四川省政府从“六五”以来连续资助作物育种攻关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此项目研究已经得到连续32年的资助,组织了包括川农大等单位在内的多单位合作攻关,不仅使四川省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薯类等作物的创新性品种和栽培技术不断产生,还培养了一支遍布全省各科研单位的创新性科技人才队伍。这些创新成果大多投入了应用,不仅使四川全省的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产量水平增加了1倍多,还惠及我国南方许多省。

 他认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新成果起着比小农经济时代更加关键的决定性作用。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明确指出了利用科技进步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奋斗方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有效地调整农业科研的资助方法和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国内问题,多出成果,服务社会,我国的现代农业一定会迅速健康地发展。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