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富脑袋鼓口袋宽路子 扎根山区助力脱贫奔康

2018-10-17 16:45:37 作者:李劲雨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四川农大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17日,在成都校区食堂前的小广场和教师公寓楼下,派驻到雷波县挂职干部的胡剑锋、张韬、葛飞3位老师在为贫困地区雷波县农特做专场产品展销,土鸡蛋、莼菜、雷波脐橙、野苏麻花蜂蜜、土鸡、黑猪肉、土羊肉等原生态产品走进了师生视线中。

“川农大112年的办学历史,就是开展112年科学知识普及的历史。川农人用高级语言编写了一系列专著与教材,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人才;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培训了一大批农民,师生从成都平原走向偏远山区,走向今天的深度贫困县,这都是科学普及的历史!”10月13日,副校长吴德在全国科普大会上对我校服务社会,尤其对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了一段描述。

讲求战略战术,激发教师精准扶贫热情

“川农大虽地处西南一隅,却谋天下农事。”不久前,《光明日报》以“科技引领深度贫困县脱贫——四川农业大学科技扶贫覆盖四川所有深度贫困县”为题,对我校精准扶贫工作进行长篇报道。报道称川农大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扶贫道路。

梳理扶贫之路,学校坚持先向政策创新要动力、向制度创新要活力,不断完善科技扶贫机制,激发师生扶贫攻坚热情。

扶贫就像一场战役,战略战术需要先行。学校率先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校领导联系具体县(区),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负责统筹扶贫工作,使扶贫攻坚工作由过去松散型、单一型的游击战,转换成现在的集团军作战和阵地战,为全面持久开展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随着《四川农业大学2015-2020科技扶贫工作方案》的出台,文件明确了7项主要扶贫任务,细化了对口帮扶15项重点工作,设立了科技扶贫专项经费200万元/年。这一举措相当于为参与扶贫工作的广大教师明确了工作任务表。

“每年单列100分(工作业绩分),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根据教师参与科技扶贫和社会服务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分配。”“每年单列10万元,用于奖励社会服务工作,特别是扶贫工作贡献突出的个人。”学校在职称、职级、职务晋升上充分体现扶贫工作的权重,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出台了《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标准》、《教职工奖励办法》等分配奖励制度,说明此项工作得到学校的多角度认可,极大调动了教职工扶贫积极性。

排兵布阵,助力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各个岗位的专家学者,冲向贫困地区,打响了一场场脱贫“阻击战”。

走进贫困地区,人们很容易发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农业产业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人才和农业科技缺乏……面对这些共同现象,学校组织专家对秦巴片区、乌蒙片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的资源状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分门别类形成了“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区)的贫困档案。

从炎热的7月到寒冷的隆冬,商学院吴秀敏、蓝红星、赵中国、张正杰、赵智晶等专家几进甘孜、巴中、阿坝,马不停蹄地转战在高原僻壤及巴中革命老区的大地上,积极参与到各级政府的扶贫规划中。阿坝、甘孜高属高原峡谷区,地面海拔在2180米至5301米之间,平均海拔3000米,昼夜温差大。专家团队克服头痛心慌的高原反应,不畏山高路险,翻山越岭,一村一户实地查看所到村的基础设施,对当地产业发展、医疗、教育、农业等进行全方面了解,并制定了详尽的调查问卷和调查计划,与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各村土地资源利用、农产品销售,以保证扶贫工作的精确性。

针对革命老区,专家们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连片扶贫、全域扶贫,打破县、乡、村行政界限,把全市划分为100个连片扶贫开发区,每县(区)每年建设3个片区,每个连片扶贫开发区覆盖2-5个乡镇15-30个村,一片一片的规划、一片一片推进的发展思路。

专家、教授们完成了《四川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先后为广安市、巴中市、阿坝州等地编制精准脱贫、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规划130余个,精准扶贫方面10多篇决策咨询报告得到了省部级领导重要批示,高质量完成了2015-2017年度省级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各项工作。

我校深受科技部赞誉的校地合作“雅安模式”,历经探索与实践,先后在不同生态区建成内江、遂宁、川南、攀西和彭州等5个分院,高原藏区分院即将落成。校地双方通过整合校地优势,以分院为平台,将学校原创性技术和科研成果无缝地、有效地对接到生产企业和生产第一线,组建科技服务团队60余个,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600多名,到地方挂职专家30多人,实施各类扶贫项目近170个,到贫困县(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专家2000多人次,举办各类专题讲座300多次,开展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1000余次,培训基层干部、实用人才和农户2万多人次,在贫困县(区)示范推广作物、林果、蔬菜、畜禽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200多项(次)。

“在重点抓实抓好前锋区、雷波县对口帮扶工作的同时,我们实现了对其它86个贫困县(区)的全覆盖,科技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敏说。

硬在“准”字,照亮雷波科技脱贫之路

为了帮助种养循环关键技术在雷波深扎根,专家们在烈日下安装、调试由我校赠送的三台多功能秸秆粉碎机,随着夜幕降临,随着一声轰鸣,一根根玉米秸秆瞬间变成粉末,围观的大杉坪村彝族同胞不约而同的欢呼起来……一年前,在对口帮扶雷波县发生的一幕,让人至今难忘。

在马湖乡大杉坪村,杨文钰课题组指导实施的《玉米-大豆-饲草-肉羊种养结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可持续性的难题,通过发展玉-豆套作和冬季牧草,在保证口粮的基础上,让荒山荒坡变美丽牧场,发展肉羊生态养殖,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深度融合,资源全循环,废物全利用,为大杉坪村的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指明了致富的路子,更用实际的帮扶为多户贫困户练就了造血功能。种养循环模式先后在前锋、蓬溪、仁寿等地推广应用。

一批批专家团实地考察雷波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情况,走访贫困户,了解致贫原因,研究关键问题,明确扶贫方向。专家团实地查看各种作物的品种和生长情况,采集土样进行实验测定,根据当地气、温、水的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当地适栽品种。今年派驻雷波驻扎的3位年轻扶贫干部,告别师生、父母、妻儿,将在贫困乡村工作2-3年的时间,他们在那里应对常人难以想像的挑战,通过摸爬滚打,准确掌握当地基本情况,搭建了校乡合作桥梁,通过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当地脱贫奔康贡献川农力量。

应该说,学校给雷波县送去了一连串的“大礼包”——为当地量身定做的《优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由副校长杨文钰和朱庆牵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专家团开展种养循环、茶园管理等各类培训110余次;针对马湖莼菜、雷波脐橙、山葵、芭蕉芋猪、茶叶、核桃等产业发展,培训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近800人次,指导农户和贫困户3100余人次;整合各类扶贫经费400余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6个,建立生产示范基地8个,支部党建阵地1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2个;示范推广茶叶、果蔬、畜禽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20余项(次);有效帮扶雷波莼菜、茶叶、山药、芭蕉芋猪、中蜂等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核心示范区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椒麻果甜,科技助推前锋农业发展

前锋区是我校对口帮扶的另一处主阵地,学校以人才培养和产业指导为核心,以推动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为重点,依靠科技力量助推革命老区产业发展。

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组织下,资源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经济学院、林学院、管理学院、艺传学院、商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等专家,数十次前锋区的扶贫工作进行调研和规划,一次次开展扶贫督促和阶段性总结,不断发现新问题,及时研究并推出一系列举措。

“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感谢四川农大吕秀兰教授和葡萄栽培课题组,让我们真正明白什么是科技力量!”前锋区虎城镇茶花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春霞高兴得合不拢嘴,合作社一种名叫“夏黑”的葡萄亩产达到2500余斤,果园纯利润约100万元。而在一年前,果园还陷于颗粒无收、损失惨重的发展窘境。原来,合作社请来的“土专家”照搬了“巨峰”的修剪方式,让果农把“夏黑”树枝上用来开花结果的花芽全部剪掉,造成丰产期不开花、不结果实,呈现全面绝收的惨状。

“管理粗放、品种不纯,是导致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果树专家汪志辉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前锋区柚子产业存在的严重问题。前锋区规模化发展龙安柚产业面积大,却曾一度面临品质下降、销售受阻的问题,这让大量想依靠柚子脱贫致富的贫困户心急如焚。专家团队按照“先试点、后铺开”的原则,将前锋区虎城镇洪桥村50亩6年生成年龙安柚园作为研究基地,专门研究集成龙安柚果实品质的提质增效技术体系。学校对课题组在开展的 “龙安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扶贫项目追加10万元资金,以便课题组组织更强的团队力量对前锋区龙安柚产业进行扶贫帮扶,提升核心示范区的标准化和展示度。

在前锋区,9个由我校首席专家挂帅的专家团队,连续帮扶指导当地发展花椒、水果、粮油、畜禽、核桃、花卉、水产、蔬菜、乡村旅游等9大产业。其中,粮油首席专家任万军教授在观阁镇七谷村指导合作社实施的 “优质特色稻生产及稻鸭高效种养模式”成效十分明显。他不但在合作社配套推广了水稻人工直播轻简集成技术,还推广种植优质稻1000余亩,紫色稻、黑色稻、红色稻等特色稻500多亩,实现了优质、特色稻亩产500公斤以上,亩产值1500元以上,亩纯收入达到600元,饲养鸭1万只,实现利润20万元。

专家们结合前锋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前锋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广安市前锋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规划》等扶贫和产业发展规划;选派挂职干部3人,为前锋区培养上挂干部2人;整合资金300多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5个,举办技术培训80余次,培训农技人员400余人,指导农户、贫困户近2000人,有效带动前锋产业发展。

而今,针对当地3万余亩龙安柚种植管理不善、杂株多、味道酸等诸多问题,汪志辉教授通过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虎城镇洪桥村建成示范基地50亩,建立绿色鲜食柚类示范基地1个,综合运用“增糖降酸”、“月历”管理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使示范基地龙安柚糖含量提高了13.4%,酸含量降低了19.6%,龙安柚销售价格从2元/个提高到5-8元/个,每亩纯收入0.98万元,辐射区亩增收0.2-0.4万元。

砥砺前行,致力深度贫困地区同步小康

今年6月份,一场名为“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扶贫工作会”的大会在成都校区召开,引起媒体们的高度关注。学校全新推出了《四川农业大学深度贫困县扶贫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45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分别开出具有针对性的“脱贫方”,提出了“精准扶规、精准扶智、精准扶产、精准扶技”四大精准扶贫措施,尽全力破解45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新难题。

《方案》提出“精准扶规、精准扶智、精准扶产、精准扶技”四大精准扶贫措施,从3个方面表明教师们用实际行动,去体现川农大社会担当的决心。一是发挥学校规划优势,在保证前期脱贫规划扎实落地的前提下,为深度贫困县优化符合县情特点的农业产业、人才、技术和服务规划,开出“脱贫方”,从整体发展方向上为深度贫困县把好脉,避免农业产业结构同质化,以及与市场需求错配的风险。二是有针对性的为深度贫困县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当地输送能吃苦能奉献舍得扎根基层的优质人才,同时通过基层干部培训和科技人才培训提升计划等多途径,帮助地方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三是发挥学校资源和信息优势,引荐产业化企业进入深度贫困地区,支撑农业产业发展,指导地方培育经营主体,带动县域经济实现自身造血功能,克服脱贫后返贫。四是筛选学校的优秀专家,依据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及时把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带到雷波,为当地现代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近日,动物科技学院刘益平教授率领家禽产业技术服务团,深入木里藏族自治县腹地、海拔3100多米的瓦厂镇纳子店村和茶布朗镇燃面村,指导当地养殖合作社开展家禽养殖工作,针对当前养殖户面临的急迫解决的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市场营销等答疑解惑。他们还仔细察看了多个农户饲养的肉鸡品种和养殖环境,提出养殖技术上的改进意见,并在市场销售方面提出建议。

像这种工作场景,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上完课,老师们就冲到贫困山区去,跑到田间地头去,走进农户家中,手把手向农户传授技术,一遍遍讲解实际操作办法,他们把科谱的课堂搬到了千家万户的门前,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他们在帮助脱贫奔康的同时,还在帮助农村树文明新风,传承优良传统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美丽的乡村。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