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首页 成都校区首页 都江堰校区首页 四川农业大学校园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悲壮走向豪迈

2018-12-18 15:38:18 作者: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四川农大改革开放四十年巡礼

四十年风云岁月。

四十年豪迈征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百年川农大继往开来、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书写出一段从悲壮走向豪迈的辉煌篇章,汇聚到中国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发展浪潮中,演绎出这个时代昂扬磅礴的力量。

砥砺奋进,高奏一曲又一曲凯歌

1978年,继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成为全国首批恢复研究生招生高校之一,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复苏。

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揭开学校发展新篇章。

1986年,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学历层次教育逐渐完善。

1990年,开始举办3年制函授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成为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之肇始。

1998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立项审核论证,1999年正式获批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0年,成都校区投入启用,加上2001年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发展成为都江堰校区,至此,一校三区办学格局正式形成。

2016年,本科批次全部实现一本招生,与学校定位进一步吻合。

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

一路走来,蹄疾步稳,铿锵有力。

一路收获,硕果累累,载誉满怀。

核心竞争力获得大幅提升。目前学校有涵盖10大学科门类的91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和8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一级和4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在全国农林高校中位居第7,在川高校中位居第4。从2015年起,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科研成果相继刊登在《Nature Genetics》、《Cell》、《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彰显出师资队伍的蓬勃活力。

社会影响力受到广泛认可。先后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0余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70%左右的获奖科研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为全省脱贫攻坚贡献“川农力量”。培养造就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提名6篇。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不断创下新高,超一本省控线50分以上的省份从无到有,2018年达16个,占招生省份的53.4%,就业率多年保持96%,就业质量稳中有变,学子素质备受用人单位认同。

内在凝聚力勃发盎然生机。“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的办学理念,“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治学理念,“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凝聚成共识,汇聚成动能,激励着川农人继往开来,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正是因为这些突出的成就,江泽民、李克强、温家宝、李岚清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校视察、慰问师生或做出批示,充分肯定学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并对今后发展寄予厚望。

逆风飞扬,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

周公山麓,青衣江畔。

1978年的春天,雅安这个小城静静等待着何临春和她的同学们来这里开启大学生活。

“雅安是个什么地方?不知道。”

很快,何临春就知道了雅安有多“远”,“当时,从成都到雅安只有一条公路,不管是绵阳的、南充的、还是达县的、万县的,就是成都周边的县份,到雅安必须在成都住一晚,第二天经过大半天的颠簸方能到达雅安,一条奔涌的青衣江把学校隔在对岸,城区只有一座大桥,多数地段过河还需要乘渡船。”

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正是学校发展面临的一大“天堑”。

直面困难、迎难而上方显川农人之本色。

躬耕于西南一隅,川农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信念,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缔造传奇。

“四川农大既不占有天时,也不拥有地利,唯有依靠人和也就是凭着几代教职工的顽强拼搏才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原校党委书记于伟谈及学校能顺利入围“211工程”重点高校行列,认为正是几代川农人超常的付出,让学校从困难和挫折中崛起,取得了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也毫不逊色的成绩,在四川省属高校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居第一,才得以进入省委、省政府的视野,并且得到社会的广泛公认。

90年代,相对于同期全国大致四分之一的归国率,地处偏远的川农大85%的留学回国率被媒体誉为“奇迹”,支撑学校在偏远小城艰难办学,却能取得璀璨夺目成绩的内在力量——“川农大精神”也让大众啧啧称奇。

迈入新世纪,面对“5.12”、“4.20”两次地震损害,川农人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全面夺取抗震救灾新胜利。

“5.12”汶川地震给都江堰分校带来巨大破坏,在综合考量后,学校慎重决定选址温江进行异地灾后重建。2009年,成都校区同时启动总建筑面积超过24万多平米的建设,成为迄今为止我校建校历史上最浩大的建设工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成并投入使用,缔造了让人惊叹的“川农速度”。

继灾后重建之后,学校又自筹经费,陆续在成都校区启动一批建设项目。截至目前,成都校区共完成40余个建设项目,新建各类建筑面积44万平米,总投资近12亿元。其建设规模,相当于再造了四分之三个雅安校区或者再建了四个都江堰校区!

成都校区的地理区位优势,让它迅速成为一个人才汇聚台和资源吸引器,为学校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创造出崭新机遇。正因如此,在汇报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主要成就时,成都校区的建设被列在了首位。

成都校区受温江土地资源规划影响,基地建设无法展开。但“没有一流基地,就没有一流农业大学”,2011年,学校高瞻远瞩,魄力十足,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以50年的租期租下崇州近2400亩土地,筹建崇州现代农业研发基地,经过三期总投资约2亿元的建设,基地初具规模,因其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器和高质量社会服务与推广引擎的“三高”定位,被誉为“第四校区”。

改革开放四十年,学校的发展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奋斗史,更是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荣耀史。

开拓进取,驱动一个又一个创新

“玉米研究所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不仅赶上全国研究步伐,且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潘光堂教授认为,这与荣廷昭院士敏锐的前瞻性密不可分。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生物技术才开始兴起,荣廷昭意识到生物技术将会给今后的作物遗传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和发展,于是大力支持玉米所的年轻人从事玉米分子生物学研究,并争取到亚洲生物技术协作网在西南地区的研究项目,着手建设了学校首个作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这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并不是个案,它融入到了川农人的血脉中,成为一种群体精神特质,化为滚滚向前的动力,让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尤其是近十年来,学校各种创新之举层出不穷:

——大手笔的双支计划,累计投入近三亿元,强力撬动起教师投身科研、致力学术的热情。

——校学术委员会的主体构成全面革新,19位委员,15位是来自一线普通教师,没有任何领导职务,学校书记、校长均不在列,学术的事真正学者说了算落到实处。

——多个学院学科调整合并,机构设置几经变化,进一步理顺学科和管理体系。2016年通过动态调整,首次实现学位授权点在三校区各培养单位的全面覆盖。

——全面改革基金划拨、绩效工资、津贴补贴、教职工奖励等办法,健全收入合规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教职工待遇节节攀高。

——全面深化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机制改革。创新性的采取公开竞聘方式在无正高职称人员的专业选聘27名教授,为弱势专业师资结构提升奠定基础。通过破冰科级领导干部晋升之途、拓宽岗位等级晋升渠道、打通合同制助理专业技术职务特聘等路径,加速合同制人员与在编教职工的融合并轨管理,充分调动起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

——着力推进“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试点。制定“三权”改革方案,编撰科技成果手册和“脱贫方”实用宝典,打造“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及其分院+产业发展研究院+川农牛云平台”三大实操平台,有效助推学校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

——创意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公告,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大量海归高层次人才加盟学校,教职工数量结构得以优化,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多个零突破、新增长。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用心设计培养过程,为学生成才搭建起良好平台。从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到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推出的“环环合格”制,从每年投入上千万元实施的教育质量推进计划,到单列100万设立的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兴趣培养计划、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计划和创业实践支持计划“五大计划”,到助力学生就业创业的“三个百万”工程,每一个创新之举都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

围绕提高办学质量和生活质量开展的系列改革势如破竹,师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我自豪我是川农人”成为大众心声。

坚固堡垒,赢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十年鼎故革新,四十年斐然成就,凝铸成大众坚定的信心,更昭示着党的坚强领航作用。

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带来思想的解放,为高校复兴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末,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念冲击,坚定理想信念成为高校最大的呼声。1990年、1991年党中央连续两年召开高校党建工作会,根据会议精神,学校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建设,停止校长负责运行制试行准备工作,坚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常委会设立,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确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成为共识,学校发展驶入良性轨道。

迈入新世纪,学校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制度,大力拓展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渠道,深入推进依法治校。

2014年,学校《章程》首批获核准颁布实施,成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本准则,这也标志着学校在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上迈入新阶段。2017年,在3次编印《管理制度选编》基础上,再次修订完善,编撰《办学治校制度选集(川农大112)》,收录50项主要制度,成为办学治校的基本遵循。

三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多次获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高校“四好”班子,本届校领导班子上任来,民主测评得“好”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折射出从上至下对学校党委工作的高度肯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

2016年,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划定了学校新的起跑线:全面建设现代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

“改革开放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新时代,学校创建一流农业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从人才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管理、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内部管理等方面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这是党委书记庄天慧的要求。

“做大做强川农大是代代川农大人的梦想,现在我们应该可以宣布川农大已经做到了不能再大的大川农。进入新时代,把川农大做强就是我们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这是校长郑有良的希望。

2018年,主动调减招生1070人,这是学校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诚心之举。控规模,提质量,学校已然发力。

发展不平衡、不均衡问题成为另一个攻坚克难的突破口。各校区间、各学科间、各专业间、各教学科研单位之间发展不均衡,“强的不够强且太少了,弱的又太弱还太多了”。为此,学校响亮提出做大做强雅安校区、做特做优成都校区、做实做精都江堰校区,实现好一校三区协调可持续发展。

聚焦短板,2017年学校决定每年至少投入1000万,启动国际化办学推进计划,全力加速国际化办学步伐。

要满足师生美好生活新期待,要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新目标,这一切,决定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让过去告诉未来,改革开放是我们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必将是未来我们赢得一个又一个新胜利的必由之路!


Copyright © 2014 www.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宣传部
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宣传部 网站由宣传部维护/网络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