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虞皓淼,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2022-2023学年研究生优秀标兵。研一学年,虞皓淼课程成绩优良,科研工作突出。先后荣获四川农业大学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奖项,获评“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入学一年以来,虞皓淼围绕药用植物丹参次生代谢与逆境响应方向展开课题研究,现已发表学术论文4篇。
遇川农,迈入科研大门
虞皓淼与川农的故事,还要从五年前的那个夏天讲起:虞皓淼以第一志愿收到了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物技术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本科阶段对科研的热爱,源于在实验室无意发现的一颗因花青素基因序列错误产生的紫色番茄,眼前的一幕让虞皓淼第一次认识到,依靠人类的智慧,竟能用一双手,一些仪器,一些试剂,短短几个月轻易改造一种生物传承千百年的稳定性状。
虞皓淼的科研启蒙便从这里开始,在本科期间主持1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和发表3篇SCI论文的基础上,他怀揣着心中的好奇,延续着不熄的热爱,在2022年的九月再次背起行囊,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延续自己对于科研的热爱。
识科研,深耕丹参研究
加入课题组以后,虞皓淼主要从事以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研究。然而,在众多从事材料化学研究的理学院同行间开展植物科研,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能与他们同台而论的高水平成果,这一问题困扰了虞皓淼许久。
短暂的迷茫过后,虞皓淼迅速锁定次生代谢与环境响应这一主题,系统揭示了不同生态型丹参应对环境线粒体毒性的响应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发表于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和国际环境科学顶级杂志、自然指数N1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令人欣喜的是,在《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上发表的文章不仅是课题组自成立以来的首篇影响因子>10的SCI论文,也是我校理学院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环境科学两大顶刊之一发表研究成果。这项工作受到四川农业大学官网的报道,同时被国内多家科普自媒体、期刊公众号转发和推广。
投身实验室以外,虞皓淼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23年6月,他在理学院主办的学术沙龙上作专题报告;2023年8月,他赴内蒙古库伦旗参加了由中国作物学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并参与交流。通过与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虞皓淼的科研思维也有了新的拓展。
随着基础理论与科学技术爆发性的快速发展,传统单一学科研究的方法、策略与手段逐渐面临瓶颈。虞皓淼在课题研究中,也充分重视学科交叉。通过与计算机专业相关同行的合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建立了通过丹参根条颜色预测丹参酮含量的视觉识别模型。同时,虞皓淼和团队与具有材料力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合作,通过计算机建模从理论层面揭示了不同木质部细胞排列方式对于丹参根条机械强度的影响作用,进一步为川丹参肉质根条道地性状的成因提供了理论支撑。
知产业,服务乡村振兴
科研之外,虞皓淼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以之前提到的基于丹参根条颜色预测丹参酮含量的智能识别模型为例:虞皓淼和团队将深度学习模型整合开发为智能手机APP,并在位于德阳市中江县的丹参种质基地对农户开展小规模培训,根据测试结果和用户体验对智能应用加以改进和完善。未来,虞皓淼和团队还将有一大批运用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多学科深度融合背景的创新体系,希望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科技赋能,为川产道地药材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田地里的一颗丹参,汲取天地养分精华,呵护人类的身体健康。新征程上,虞皓淼作为一名农科学子,以一片丹心,以毕生所学,守卫农业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健康。这是虞皓淼作为新一代川农人的使命。
回望在这座校园的5年光景,有遗憾,有惊喜。在遗憾中成长,在惊喜中沉淀。从本科生向研究生的转变,虞皓淼也将发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在新征程上延续“明理修身,敏学笃行”的品格。努力肩负“兴中华之农事”的责任担当,立志“强农兴农”,践行“知农爱农”的历史使命。在川农的校园里,虞皓淼已用青春与热爱描绘了四年充满回忆的画卷,在下一个三五年里,虞皓淼与川农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