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草原数据,检测草原基况,保护生物多样性;把脉问诊,一树一策,保护古树名木资源;种植梭梭树、沙柳,有效改善土地沙漠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个夏天1745名川农学子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和实际行动诠释对美丽中国的承诺,将“大自然”转化成“大课堂”,通过绿色调研、保护行动、知识宣讲等方式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做青年卫士,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书写出一封来自川农青年的美丽中国行动书。
山水呼唤,心手相连
“我国现在的观赏草种大多数仍然是依赖于国外进口,需要我们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去研究和保护。”草业科技学院川西北草根——草苁蓉小分队队员贺梦奇说。他所在的团队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以“博士指导、硕士主导、本科协助”为组建思路,依托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在川西北高原三州地区多维度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基况监测等草原保护活动。今年他们已完成草地数据检测347.3万亩、普查有毒有害生物路线329.5公里、踏查样地基本信息路线313.4公里,有效推动全省林业和草原局全面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和基况监测工作,用心用情守护高原。

图为川西北草根——草苁蓉小分队协助林草局工作人员进行踏查
“当前气温23度、湿度60%、气压997hPa,空气质量良好”来自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生态绿城团队正在对成都市天府公园进行环境调研。通过问卷调研及实地考察,团队对城市公园的布点、分类特色、文化价值等进行勘测,期间发放问卷330余份,实地调研公园5个,收集数据上千余条。后期团队将利用整理统计结果制作成都城市公园的旅游辅助微信小程序,将调查成果运用于实践,帮助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绿色承诺,薪火相传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暑假期间林学院古树名木社会实践团队充分利用专业所学深入成都温江、雅安名山等地,对当地古树名木进行种类鉴定、年龄测定、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通过“一树一报告”记录形成古树名木档案500余份。同时团队邀请林木病理、林木营养等教师为古树“把脉问诊”,以“一树一策”为30余株重点古树提供最精准的治疗方案和复壮对策,切实有效的保护古树名木资源,让绿色在山川大地持续蔓延。

图为古树名木社会实践团队测量古树数据
环境学院的“环抱未来,愿净同行”实践团结合学科优势打造特色环保支教、环保宣讲素材库,向基层政府、农户、中小学生开展环保知识科普。目前素材库已收集图片1000余张,特色案例20余个,内容涵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土壤养护、水中微塑料污染等多个领域,开展科普宣传30余场,覆盖四川、重庆、宁夏、河北等8个地区、3000余名群众,多角度分众化助力传播绿色环保知识,为“绿水青山”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环抱未来,愿净同行”实践团成员带领小朋友们学习“节约用水”课程
“这里‘黑水’和‘灰水’会进行分开利用,没有污水异味。”团队队长叶科位在调查后向居民科普到。水利水电学院红色水足迹实践队以调查当地农户污水处理方式以及当地的污水治理情况为基点,前往雅安市挺进路社区进行水调查+环保知识宣讲活动。在对收集的上百份调查问卷和走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团队撰写完成论文、调查报告2篇,并提出建议反馈给当地政府,用小声音守护大地球,让环保理念深入家家户户。
低碳环保,青春相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来自园艺学院的泊湖之绿——护“水之清”实践团协助“泊湖的守卫者”南加老师建立小泊湖保卫站博物馆,帮助治理泊湖周边生态,并联合其他高校共同成立泊湖守卫联盟,开展树木集资活动,前往小泊湖湿地旁种植梭梭树、沙柳等预防沙漠进一步扩张。同时团队发挥专业特长建设珍稀动植物馆,并开展美丽青海明信片义卖活动,鼓励更多人加入青海湖环保行动中,以实际行动争做美丽中国的青年守护者,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图为泊湖之绿——护“水之清”实践团在小泊湖周围捡拾垃圾
“每一丝绿都值得珍惜,每一滴蓝都弥足珍贵,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我们需要守护的”林学院白一术同学说到。林学2021级556名同学走进洪雅林场观察土壤情况,考察柳杉林生长,分组调研物种,将教室搬到林场,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制作标本图鉴并记录其特征和生活习性750余件,测量树木相关数据2000余条,撰写造林规划50余份,为后续树木种植打下基础。同时,同学们积极在周边社区进行宣讲活动,传递树木保护的重要性,传播生态保护知识,号召群众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为美丽中国画上一抹青春亮色。
“我们深爱这片美丽的土地,更怀揣着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我们将用双手种下希望之树,用行动传递绿色力量。”这是川农学子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书中写下的青春誓言,他们将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为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美丽中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