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亚欧:在森林里寻找一片树叶的人

2022-10-24 17:24:01作者:李俊希 杨雯 审稿:张俊贤 来源:玉米研究所 点击数:

  

人物简介:沈亚欧,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转化分子机理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2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1973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及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农业大学双支计划创新团队项目等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近年来,深耕玉米遗传转化分子机理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主研选育5个玉米新品种,主持选育4个高产高抗玉米基因工程新品系。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

对于从事了20年玉米转基因研究的沈亚欧而言,如果把科研比作水,那她就是一尾鱼。“如果退休,我可能会不知所措而且很失落,我现在完全把科研当作了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一句平常的感叹蕴含着她的深情和自豪。

寻叶于林的“野心”

多年来,沈亚欧的研究一直锁定同一个方向——玉米转基因研究。

“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来看,现在我们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粮食。”说起研究转基因的初衷,沈亚欧眉头微微皱起,“我国2021年累计进口的粮食约为16453.9万吨,玉米约占其中两成,金额为80.05亿美元。另外从食品安全角度来看,具有抗虫基因的品种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更能大大提高食品安全性。”“虽然我们的主粮作物在转基因上都没放开,但这个课题的确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实际上,我们需要做好技术储备,这个技术上我们不能远远落后、不能受限于西方国家。”转基因技术作为科研储备,沈亚欧用“非常必要”来形容它。

然而,玉米转基因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原来,在该领域一直有个难题困扰科研人员——玉米基因型限制。这种限制导致绝大多数玉米自交系无法培养愈伤组织,难以直接进行转基因,严重阻碍了玉米转基因育种进程。沈亚欧提到,这种基因型限制可能是由于人类在驯化栽培玉米的历史中,不断筛选发芽率高的品种无意中把使玉米能组培的优异基因弄丢了,只有少数材料还存在脱分化的性状,高效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沈亚欧笑说自己的“野心”就是“想把这个控制玉米脱分化的基因给找回来”,打破玉米遗传转化的壁垒。

要知道,玉米共有10对染色体,约3.2万个基因,23亿个碱基,基因组中还有85%的碱基序列重复,在玉米的近400个自交系中出现了数百万个遗传位点变异。想要在其中定位出一个控制特定性状的基因,难度可想而知。沈亚欧将这比作是“在森林中寻找一片树叶”。正因为难,好些来自其他国家的玉米转基因研究领域学者已经在基因定位上止步。但沈亚欧是铁了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硕士期间协助导师潘光堂做玉米转基因材料算起,至今她已在玉米转基因领域埋头耕耘了20年。

20年的坚持和付出换来了收获。2015年,她作为第一作者在《细胞》子刊发表观点性论文,首次提出了基于单倍受体的玉米转基因技术,该策略一旦成功应用将有效缩短玉米基因功能研究和转基因育种的周期,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她带领团队验证了这一设想;2020年,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阐明了玉米籽粒大小的遗传基础的成果,入选ESI植物和动物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2021年,她和团队耗时8年定位出玉米中能够调控玉米幼胚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效率的基因,并解析了相关遗传和分子机理,向着打破玉米遗传转化的基因型限制这一目标迈进了一大步;2022年初,她又和团队通过正向遗传学结合基因共表达分析克隆鉴定到一个控制玉米铅耐受性基因并解析了相关调控机理。这20年里,沈亚欧向着她的目标一点点靠近。

知农爱农的深情

从事作物研究的第一步就是种出需要的材料。沈亚欧和团队20年来不停地重复着播种材料、性状鉴定、收获、筛选的工作。一季他们需要在云南、雅安、温江和崇州先后播种近50亩,并时常到田间观察玉米材料长势。他们还需要找到授粉12天左右的穗子,采集上千份胚大小在1.21.5毫米的材料放在各种环境中尝试,或进行各种条件组合,并且每天观察。就这一项工作,让沈亚欧已经连续多年没有过暑假。而这仅仅是她从事玉米转基因研究20年来的付出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坚韧和不怕吃苦是沈亚欧性格中很突出的“成分”,这与她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沈亚欧生于农家,年少时就常参与家里大大小小的农事。当时农村的生产技术不高,工具也不先进,农活全靠人力一手一脚完成。插秧、割稻、铺晒垫、晒谷子、挑谷子……这些场景成了她记忆中老家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农忙时节,身量不高的她常一个人承担起家里翻晒谷子的事,每年好几千斤的粮在她手里反反复复翻晒。这些经历,让沈亚欧锻炼出了一股坚韧的个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家乡彭州虽离成都不远,但实际上农村生产力并不高。当许多家庭送子女读书都鼓励他们学工科、学医学时,身为民办教师有着开明思想的父亲却从小教育沈亚欧两姐妹:“你们最好去搞农业!学成后好振兴家乡。”父亲的期盼牢牢烙在了沈亚欧心上,而农村生活的经历让她从小就熟悉农业、了解农村,也对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心生崇敬和向往。

高考时,沈亚欧毫不犹豫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在大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农学的浓厚兴趣以及自身的刻苦努力使她一直名列前茅。凭借优异的成绩,她连续两年获评学校优秀学生标兵荣誉,放眼整个川农大的优标评选历史,也仅有屈指可数的两人曾如此。

她攻读硕士那会儿植物转基因还是比较新兴的研究,而她与转基因接触的契机正发生在此时。那时,校内一位搞动科的老师研究内容涉及植物转基因,需要将克隆的植酸酶基因放入玉米,因此和玉米研究所开展合作。听说导师将相关研究的具体任务交给了一位师姐,怀着对转基因的浓厚兴趣沈亚欧主动和那位师姐互相调换了研究内容,并且说服了导师。

“那时我也不过是上过几节有关转基因的课,对转基因有点基本的了解。心里一直觉得转基因挺‘高大上’,代表着作物研究的前沿技术,于是就勇敢地跟老师立军令状‘我就做这个课题!’”沈亚欧没想到,正是当年的“勇敢”让她与玉米转基因研究的故事从此开了头。

矢志不渝的热忱

沈亚欧向着目标前进的每一步走得都不易。

她的用功刻苦有目共睹,导师对她也抱有极大期望,在她硕士未毕业时就提出让她提前攻博。但那时,家里经济并不宽裕,而作为长姐应尽快工作,供妹妹读书,减轻父母负担,她有这份责任。于是,2005年硕士毕业后,她选择到广西大学当一名老师。

然而沈亚欧很快发现,这份更多是上课的工作无法带来内心的满足,她的心留在了玉米地和实验室,她还是更热爱科研。由于单位不支持,她要读博就得辞职。那时,沈亚欧和爱人彭焕伟已经有了孩子,孩子还小,稳定的生活对于三口之家很有必要;而彭焕伟所在企业也已分给他们一套大房子,只差一点点时间他们就能拿到房产证。是走?是留?想来想去,沈亚欧还是不想屈服于现实,决定为心中的科研梦再勇敢一次——辞职回川农大继续攻博。彭焕伟也深深理解并决定全力支持妻子。

他们放弃安稳的工作、即将到手的“百万豪宅”,毅然带着孩子回校读书。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不行,彭焕伟就想办法和朋友开办公司补贴家用,后来为了让妻子腾出更多精力,他又卖掉了公司,担起绝大部分家庭事务。各种压力和困难中,沈亚欧没有被吓倒,在家人支持下她开足马力全力以赴,用三年半时间成功拿下博士学位。

2018年,在学校“经典诵唱,风雅川农”晚会上,沈亚欧和彭焕伟夫妇俩表演的《墨梅》引得观众赞叹连连。她和丈夫通过墨梅传达的正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风骨与人生态度。

工作至今,沈亚欧仍旧醉心科研。她白天处理各类事务性的工作,6点下班回家吃饭,陪伴孩子到8点,接着就去实验室和学生一起做实验,直到11点以后,她才在路灯陪伴下回家——这就是沈亚欧坚持多年的日程表。一次因为生病,她下决心在家休息了两天,谁知反而“觉得太难受了”。

在实验室里,沈亚欧从不要求她的学生打卡,但大家都每晚会干劲满满坚持到十点以后,周末也最多只休息一天。因为学生们都自觉将老师视为标杆。

因为工作,沈亚欧总早出晚归,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十分有限。作为母亲,她每每为此感到遗憾,但却并不后悔,因为对她来说“为科研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让她离开科研,她总不自在,她说:“科研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精神寄托。”而未来,她将继续坚定地奔赴寻找玉米脱分化基因从而打破玉米基因型限制这一目标,深耕不懈,步履不停。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