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汉云:实实在在工作,清清白白做人

2020-12-01 17:28:40作者:杨雯 沈小楹 审稿:吴先军 来源:水稻所 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水稻遗传育种专家,原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水稻研究所黎汉云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1月28日凌晨0时43分去世,享年87岁。消息一出,不少亲朋故旧都对这位可敬的学者表达了无尽的哀思和怀念。

半路出家的专家 与水稻不期而遇

黎汉云先生1933年7月生于广东兴宁。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结缘水稻研究以来,在科学研究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具有坚忍不拔、开拓创新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和团结协作的科研道德。在水稻育种理论和方法以及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方面卓有建树,为我国水稻育种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级重大科技成果10余项,其中主持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工作者、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获得水稻研究领域如此多荣誉的他竟是半路出家,而他走上杂交水稻育种道路的过程也颇为曲折。

解放前因为家乡时局动荡,黎汉云一度休学,当1951年他再上高中时已经18岁了。因为有两年多的社会实践,他深知读书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因此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优良,年年被选为班长,二年级下期还被选为学生会副主席。1954年8月,他考上了武汉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水生生物专门化)。他大学同学后来多数在水产部门工作或在高等学校教动物学,而成绩优异,原计划毕业后到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从事淡水鱼类研究的他,却因顶着“右派”的帽子,被分配到了地处雅安“山旮旯”的川农大农场。说是当农场干部,但主要还是一直在雅安的姚桥、多营农场劳动。1959年冬,经借调到人事处的傅淡如老师审查和建议,黎汉云才摘掉了“右派”帽子。

1961年,黎汉云被调到著名小麦专家颜济老师领导的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组搞小球藻。工作干得不错,颜济教授也评价他是“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的高材生”。培养小球藻的池子大约80个平方,要挑粪水去培养,黎汉云这位“高材生”并不怕脏臭和辛苦,每天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工作。但那时,年轻的黎汉云是1米85的大个子,每月能领到26.5元的生活补助费,只有24斤粮吃,又没什么油水,上头脸肿,下头脚肿,这让他感到了日子难熬。幸好1962年下半年,市场上一元钱可以买到一个玉米馍馍,才让日子坚持了下去。

不久,学校生物系下马,正不知何去何从的黎汉云被傅淡如老师要到了水稻研究所的前身稻作室,跟他一起研究水稻栽培。听说要去搞水稻黎汉云很高兴,因为稻作室是原院长杨开渠创建的,有良好的科研创新土壤,而且生活补助费能正式变成工资,每月有45.5元。黎汉云与水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缘分就此开始。

院士的好战友  凭坚韧求真务实

在研究水稻育种的途中,黎汉云与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周开达相识并成为工作中的战友和搭档。

当时,刚到稻作室不久的黎汉云几乎是从零、从最基本的准备工作一点点学起。那时水稻育种采用的是温汤去雄法,在为老师们准备热水、小温水瓶等器材的同时,他总是认真观察他们是怎么操作的。而此前一直研究红薯的周开达也刚从遗传育种教研组调来。当年谁也不会想到,这两个同龄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中国西南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领军人物。

1966年,在原水稻研究室主任李实蕡教授主持下,周开达和黎汉云共同开展水稻常规育种工作,三人共同收获F1代,晒干后,放进锡铁皮桶内,小心运到农学楼的水稻研究室储存。

然而刚步入正轨的育种研究此时却遭遇了艰难,险些夭折。1966年末至1968年的文革期间,雅安发生大规模武斗,连加农炮和火焰喷射器都用上了,川农大校园中也发生激烈枪战和师生伤亡事件。黎汉云念念不忘科研,1967年春趁未发生枪战的机会,他冒险到校外找到李实蕡教授,请示如何处理F1代种子。在李实蕡教授的安排和指导下,科研得以继续开展。黎汉云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背粪下田、撒粪、扶田埂、勾田角之类的农活都干。在田间试验劳作,不时还能听到子弹在头上或身边穿过的声音。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和李实蕡、周开达一起完成了F2、F3代的选择。

1973年春,黎汉云加入周开达的三系杂交育种工作,他主要是负责三系杂交水稻的田间选择。起步阶段,他和团队在雅安、南宁、海南一年种三季水稻。当时人少工作量大,1975年冬繁结束,嫂嫂见他又黑又瘦,心疼得极力劝他休息几天。黎汉云却答,自己在三亚农场天天泡在水田里调查、做杂交,“精神挺好的嘛!”

一年又一年,黎汉云会指导并参与课题组耙田、施肥,以确保田块肥力的均一性和试验的准确性;每年夏季,他会亲自下地观察水稻材料、做杂交,选择不育系。直到水稻所从雅安迁到温江,这一年,黎汉云已年逾花甲,见新开辟的试验田还需要平整,他还亲自拿着锄头整地,同学生们一道,身体力行。

不管科研如何艰辛黎汉云始终踏实苦干,而且始终保持极为严谨的态度。对此,跟着黎汉云和周开达在水稻所几十年的技工高克铭深有体会。文革中有一年,高克铭像往常一样将收好的材料交给黎汉云。在对材料一一查看时黎汉云发现,其中一种种子收得嫩了,成熟度不够理想,于是他立即要求必须找到对应单株重新收取。“黎老师要求特别严格,所有的数据都要求精准。”高克铭带着自豪地说,“只要是我们水稻所推出去的稻种,在省区试中的表现和在试验条件下的表现差别不会多大。没有黎老师的严格要求,这是不可能的。”

艰辛的付出换来了令人喜悦的科研成绩。黎汉云先后育成不育系6个,恢复系2个,配组出D优63和冈46A及蜀恢527系列杂交稻12个,参与或与其他单位合作组配出新组合42个。同时他还在科学通报、作物学报、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遗传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研究”,被评为优秀论文,成果被编入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西南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及《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中国水稻》等多部专著。

值得一提的是,他首创聚合杂交与早代配合力测定相结合、人工制保选育大穗型高配合力不育系的育种新方法,率先育成了大穗型高配合力不育系冈46A,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品种的选育不仅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一份优良的大穗高配合力保持系资源,为西部地区杂交稻组合的更新换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人工创造不育系开拓了新思路、新方法,丰富和发展了水稻科学。而他主持选配的抗稻瘟病、易繁制的强优势组合“杂交稻D优63”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实现了西南地区杂交稻组合的第二次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了杂交稻在四川的种植面积,也为四川省种植的迟熟杂交水稻由过去主要依靠输入而转向输出打开了局面。这一成果获四川省1988年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由周开达主持,他作为主研共同发明的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新方法,拓宽了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范围,促进了杂交稻细胞质源多样化,获1988年度国家发明一等奖。

不仅科研,黎汉云在杂交稻推广方面的工作也相当出色。1977年,四川省“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成立,黎汉云具体负责协作组的日常事务,如协作单位的种子生产、种子调剂、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他通过实践总结,提出了大家认可成果共享的原则,大大的激发了协作单位从事试验示范推广的积极性。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在1977年到1990年的13年间,从13个单位发展到了11个省市102个成员。1989到2004年,在四川累计推广2.27亿亩,新增稻谷81.75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92.99亿元;省外推广1.64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88.32亿元。

由于在杂交稻研究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创造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2005年他被授予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亲切的“农民伯伯” 对水稻梦萦魂牵

黎汉云深爱他的水稻事业。

2003年底,70岁的他退休了,但他“一直梦想着恢复曾经的大田生活”“没有悔改”。就在退休第二年,知道所里又一季南繁工作要开始,他还强烈要求跟着去海南。他的学生们都苦口婆心劝他在家安享晚年,他说,“我连做梦都梦到水稻”。

2006年1月24日,已72岁的黎汉云作为当年唯一的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捧起了沉甸甸的荣誉证书。这天,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服出席颁奖仪式,头发已花白。对于自己这身衣服,他说:“别看我现在穿这么规矩,以前在农田里搞培育的时候和农民兄弟没有两样。有人说我是科学家,我可不这么认为,一年365天,差不多有300天都和庄稼打交道。如果时光倒回10年,在农田看到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样,都会认为我是个农民伯伯,不是科学家。”他说,对于科学家和农民伯伯两个称呼,他更喜欢别人叫他农民伯伯。

对水稻他始终放不下,退休回到雅安后他不时把学生们请到家里,分享他的育种理念和人生体验;每年都会到温江看看水稻,了解研究方向,对技术进步随时跟踪。他喜欢到所里或是通过电话跟大家继续交流水稻研究新进展,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关心所里的年轻人有没有什么困难,热心为大家排忧解难……在大家眼中,他就是位可亲可敬的长者。

他是令人尊敬的。除了科研上成绩斐然,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积极参政议政,每年的提案也反映出他深厚的学识,长远的目光。如刚迈入新世纪,全国不论是科研还是市场已经兴起了追求粮食品质的潮流,他根据国情,及时提出关于“稻米品质结构的调整”的提案,主张不能以牺牲“量”为代价一味追求“质”。在今天来看,黎汉云的这一观点仍然十分有指导意义。他会把收集到的关于国家大事的时政材料复印多份带给曾经的同事、学生学习,然后去电回访“你有什么看法?”作为民主同盟盟员,他热心盟务,积极促成几位优秀盟员的加入,壮大民主党派队伍。

他是平易近人的。“他的广东口音顽固,思想却开明不顽固,讲道理只要能说服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曾任水稻所党委书记的蒋国林记得黎老先生经常对他说“向你请教”“向你汇报”时的一脸认真;水稻所所长李仕贵记得,女儿小时候每年都会收到黎爷爷参加政协大会后带回的北京土特产、小工艺品;水稻所党委书记吴先军记得,自己刚到水稻所时,60多岁的黎老曾一大早起床,为住隔壁的自己和工人高克铭熬广式营养粥,里面不忘加上荷包蛋好给年轻人补充体力……

黎汉云先生一生为人坚韧质朴,工作踏实认真,待人诚挚谦逊,正如他在八十岁时对自己的评价:“不吹牛,不说假话,不搞两面派,实实在在工作,清清白白做人。”这是他留给川农人的永远的宝贵财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 【优秀学生标兵】吴娜:“笨鸟”的华丽蜕变
    【优秀学生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