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征文】听见“川农大精神”

2020-08-21 11:23:40作者:代宇纯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数: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是初入川农大时,“川农大精神”给我的朦胧的印象。从远处看,川农大是诗句中“有色”的山,它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川农人,而川农大精神便是这“近听无声”的水,它默默滋养着这群川农人,感召他们成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接班人。

“近听无声还有声”是我来到川农的第五年,“川农大精神”给我的最真实的感受。“无声”说的是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它既细腻,又柔和;而“有声”道的是,这群被感召的川农人用他们的情怀书写担当时发出的时代强音。

我用了五年时间去聆听“川农大精神”,去感受它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发出的点滴声音;在川农大三校区都有过求学经历的我,真真实实地见过川农大的二十四时辰,也真真切切地听见了“川农大精神”。

“川农大精神”是农场田地传来的汗滴声

“田”是川农人的寄情之物,它既象征着川农人对土地的守护与期待,又蕴含着川农人“爱国敬业”的深情与执着。

“既感性,又务实”是我对川农人满怀敬意的评价。最能形象地说明这一点的便是图书馆前的一方田地,每逢丰收的季节,这里就会变成校园最具特色的风景——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向日葵等不同的景观次第上演,偶有师生驻足欣赏这美轮美奂的自然人文风景,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可每当我看到这块田地里周开达院士的雕塑时,心里都会泛起涟漪,不禁心头一酸,忍不住为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为一代又一代川农人“爱国敬业”的精神所感动。

说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们缺吃少穿乃是家常便饭,当时水稻产量不够,加上年年旱灾,中国人民的生活并不好过,所以让中国人都能吃上饱饭便成为了川农人为之追逐的理想。

不舍昼夜,潜心钻研,周开达院士在田地里挥洒汗水,用奋斗书写报国之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周开达院士通过潜心研究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提出“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他从未骄傲自满,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心中信念,“一生只做两件事:育种和育人。”就是这样川农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敬业”的川农大精神,传播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把自身命运同祖国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心。

“川农人挥洒汗水的声音,我听见了,图书馆门前的一方田地也听见了。”

“川农大精神”是老板山上传来的读书声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便是川农人的真实写照,无论在何时何地川农人从未放弃学习、忘记坚持,而现在学校优渥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正是与川农人“艰苦奋斗”的历史紧密相连的。

1956年,四川农业大学从成都迁往雅安。当时,雅安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在这里开办大学,举步维艰,而学校里,除了原西康省政府的几栋简陋办公楼以外,只有一批热血沸腾、满怀抱负的青年教师。首任院长杨开渠教授在建校初期,曾用盆子和布控制光照来做实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还顶烈日,冒严寒,骑着自行车四处收集材料,深入二郎山、宝兴等高寒山区开展调查研究。就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一代又一代川农人练就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本领。

偶有听见老板上有人朗诵《我自豪,我是川农人》,“声声入耳”也正是形容当时我的心境。我知道,川农人不抛弃不放弃,筚路蓝缕仍勇往直前的精神还在传承着。

“川农大精神”是隔着口罩传来的慰问声

 

“2020年,你还好吗?”这是顺利开学后的川农学子见面打的第一声招呼。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都被按下了暂停键。就在这种危难的时候,川农学子挺身而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团结拼搏”;2020年5月,我国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批展开临床试验,在疫苗志愿者中,出现了川农学子的身影,作为志愿者的支凌晖同学顺利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的四周随访观察。在危难的时候,川农人和国家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与疫情作搏斗。

“团结拼搏”的精神贯穿在川农的历史中,“5.20”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2003年“非典”以及尚未结束的“新冠”疫情,在每次灾难面前,川农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学校一名老教授曾谈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灾区疫情防控过程中,川农学子不怕脏、不怕苦、掩埋腐烂的牲畜尸体、挑粪埋粪的样子令他终身难忘。”众志成城,共克难关,换得师生无恙,川农人用团结和拼搏的精神书写奋斗无畏的青春。

困难压不跨,胜利在前方!“那些舍身取义的川农人,我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川农大精神”是内心深处传来的喝彩声

 

2020年,到了首期“双一流”建设的“收官之年”,这对于川农来说,也是一次学科建设的大考。川农人面临过的大考数不胜数,可我们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畏惧,一代又一代川农人拿起了“兴校荣校”的接力棒,为完成好这份“沉甸甸”的答卷竭尽全力;我们相信,“成功”不会轻易辜负“求实创新”的川农人。

1998年,川农通过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立项审核论证,1999年正式获批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7年,川农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如今的川农大,人才培养向高素质迈进,科学研究向高质量迈进,社会服务向高效能迈进,国际交流向高水平迈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出成就。“求实创新”的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可言喻的作用。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给“求实创新”的川农人提供了学术沃土,“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也给川农人提供了精神养分。

“求实创新”的事例在川农大屡见不鲜。2019年川农学子刘淏林历时五个月,成功亲手种出杂交水稻的事情的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大网友讨论,纷纷赞叹川农大学子创新创造的能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川农并不是偶然,川农人值得一句赞叹,值得一句喝彩!

我想发自内心地说一句:“壮哉,我大川农!”

“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正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升华,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弘扬“川农大精神”担起时代赋予师生们的使命,川农人责无旁贷!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追求真理,造福社会的征途上,川农人势必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砥砺前行,谱写学校新的历史华章。此时此刻,“川农大精神”仍旧发出着时代强音,愿每一位川农人都能听进心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 【优秀学生标兵】吴娜:“笨鸟”的华丽蜕变
    【优秀学生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