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2018-09-21 16:11:34作者:杨雯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杨开渠先生的故事(一)

编者按:新时期,在学校全力以赴进行“双一流”建设之际,“川农大精神”是我们争创一流所必须的。杨开渠先生是我校“川农大精神”重要的铸就者、奠基人之一。我们搜集整理了他少年成长、青年求学、壮年科研报国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通过“贫贱不移少年心”、“弃工从农富强梦”、“科研救国呕心血”、“爱国敬业唯赤诚”、“求真务实见风骨”、“严慈相济施教泽”、“安贫乐道穷益坚”、“鞠躬尽瘁惠后人”八个部分的文字串联起这位老院长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为祖国奋斗的一生,是为挚爱的农业科教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今天,我们回忆,我们缅怀,希望他的故事能帮我们再次重温“川农大精神”。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农业教育家和水稻专家。作为“川农大精神”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的毕生理想与救国、强国有关,他从事科教的信念与家国情怀熔铸在一起。他就是我校著名“三杨”之一的杨开渠教授。

他毕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水稻科研事业,最早在长江流域倡导种植双季稻,解决了连作晚稻的品种和栽培技术问题;他是世界上最早开启再生稻研究,并在生产上推广;分蘖研究填补了稻作科学的空白,提供了合理利用水稻分蘖的基础理论,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做出了贡献。

今天,我们有幸借助他本人的日记、档案资料、亲朋同事和许多后辈学人的回忆来勾勒出他的人生经历,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自强不息、为国奉献的一生。

1902年正是内忧外患的清末,农历9月26日,在浙江诸暨县枫桥镇齐鲤乡全堂村杨家的一间小屋里,一名男婴降生了,取名开渠。他的到来让全家既高兴又忧愁,这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上面已有四个哥哥,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以任教私塾的薪金维持。谁也想不到,这个生于贫家、长于饥寒的孩子,日后会为千千万万同胞吃饭的问题奉献自己的一生。

在全堂村杨姓是大姓,这里是“元末三高士”之一的诗人杨维桢的故乡,村里的崖山小学正是以这位先祖的别号命名的。父亲杨以蕃有着秀才身份,当过太平军的文书,别无长处的他一直担任乡村私塾的先生来维持全家开支,没为家里置下什么产业。

杨开渠长到5岁,一天半夜里他突然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堂嫂嫂急急进来胡乱为他穿上了衣服,领他来到父亲的床前。母亲哭着,几个哥哥也哭着。幼年的杨开渠见大家哭得伤心也跟着哭,但究竟为什么要哭,他懵懵懂懂全然不知。可从这天以后,他就永远再没有当面叫一声父亲的机会了。

父亲的病故给全家生活笼上了阴影。幸好大哥开泰已当了药铺伙计,二哥开明也开始到村小教书。从此,全家就靠二哥的一点薪资艰难过活,生活极其清苦。这些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认识: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有知识可以让人不饿肚子。

杨开渠记忆中,母亲从不轻易落泪,三哥开朗、四哥开远均在虚岁13时就外出谋生,到绸布店、米店当店员。“母亲硬着心肠叫他们去,一点也没有哭”,但当虚岁仅11岁的小弟开祚也被送去当学徒时,“母亲哭了,悲伤而且肉痛的哭啊”。杨开渠因自幼体弱多病,个子也最矮小,得以留在母亲身边,但家中也常常食不果腹。母亲常告诉他:“不要忘记吃过的苦头,要好好儿做个人”,他暗自谨记。

少时贫苦的农村生活是杨开渠人生的起点,在这里除了家人,比屋而居的同族叔伯兄弟多为佃农、半自耕农,终年辛劳,生活极苦。他耳濡目染,从小就对农民有了较深的感情,也对农业生产有了粗浅的认识。而生活的艰辛,也磨练了杨开渠的意志,使他从小就树立了自强不息的品质。

因为家贫,杨开渠的求学之路分外曲折。直到8岁,他才终于随二哥进了本村的崖山小学读初小。按家里的经济条件,能读到小学毕业已经很不容易了,高小的校门对他而言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初小毕业,他只得在原校附读。这期间,他补习国文,读了大量史书和名人传记。这些书使还是少年的他对文学历史有了初步了解,也让他逐渐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忧患意识。他憧憬汉唐盛世,对历史上忠于国家,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物十分景仰,也为清廷的丧权失地而份外悲痛,他渴望着将来自己也能为这个贫弱的国家和这里为贫苦所困的人们做些什么。

杨家兄弟六人个个勤奋好学,其中三哥开朗后来就通过自学考入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教书,后进入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及编辑主任。数年后,杨开渠终于在也成为小学教员的三哥资助下得以继续学业,插读到高小三年级。次年毕业时,他已是18岁的小伙子了。这年秋天,他从家里出发独自挑着行李来到杭州,考入了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电科。

为了减轻三哥的负担,自二年级起,他向学校申请,做了一名半工半读的“服务生”。从此,他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都用来做学校的清洁卫生,擦地板、倒痰盂……学膳费得免,但其他费用仍让他捉襟见肘。大代数、微积分等许多书籍和曲线板、丁字尺等学习用具因为没钱买,他都靠向同学借。一次,母亲打了很多草鞋来卖,凑足一元钱才寄来学校,有钱的同学讥笑:“一元钱!”而杨开渠却深知这一元钱来之不易。他算了又算,把一元钱掰了又掰,终于买上了自己的木质的量角器、三角板等。天气越来越冷,手头空空,没钱制备冬衣的杨开渠感叹“经济问题真正愁煞人”之余,也勉励自己“大丈夫志不在温饱!”“我若赖衣衫人始认识,岂不可怜?”他还在纸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并放进枕头日日枕着以自警:“贫非病,不能处贫乃大病。衣敝袍非耻,耻衣敝袍乃大耻。争非悖德,争名利乃百悖德。专心非害,专心于声色为害。”

经济问题没有让杨开渠退却,反让他更珍惜一切学习机会和可供利用的时间。除了刻苦完成课内学习,他还挤时间去高工部旁听。他不时向浙江报馆等报刊投稿,一方面试着赚些稿费,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为他日后从事科普、文艺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晨——英文、会话、文法、作文;午——习字,中、西;晚——电机、日记……”一天时间排得满当当,他决定“利用这24小时之光阴,平均分派我生活之程序,以实现我的意志,俾不成一废人,累天下国家而后已”,“刻苦自励,养成浩然之气,作一有为之人,以造福于社会国家。”胡适说:“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而从这时候起,把一天当作别人的两天甚至几天来用的这种习惯一直伴随了杨开渠一生。

毕业实习杨开渠被安排在杭州大有利电气公司,去的时候厂里正安装新发电机。他见一位瑞士工程师,亲自动手装机,“殊为感佩”,认为“本领大,一点没有架子是难得的事。”通过实习他体会到“学问虽要紧,而经验则尤要。”实习期间,他听到一位师傅说:“中国人的机械完全是外国的,所以被外国人看不起,还不觉悟总不好……”他认为这些话都“很有价值”,牢记在心。

这时的杨开渠十分渴望继续求学,但“要买几本书也做不到,休说四、五百元钱的学校,岂非做梦?”就连函授学校对他也可望而不可及,“万国函授学校章程,内容甚善,惟费甚贵……只好作渊鱼之羡而已。”厂里一位先生曾问起他将来的打算,他的回答是:“自己有钱读书,没钱做事,待有钱再读书。”(未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