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瓶车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代步工具,在川农大校园里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瓶车,但乱停乱放,充电安全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对校园环境造成了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搭建学生与校方沟通的桥梁,食品学院十万伏特小分队利用暑期实践在雅安校区行动起来。
制定计划分工明确,学校内外实地调查
活动前期,十万伏特小分队的队长与学校后勤部门沟通交流,了解到学校关于电动车的整治进度。双方决定合作,共同商讨改进电瓶车充电方案,推进整治进程。
队员们根据分工分头行动。调查组成员立即对校内电瓶车的停放和充电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校园内有较多同学对电瓶车使用情况表示担忧。由于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校内自助室给电瓶车充电,导致了自助室周围电瓶车乱停乱放现象,其他同学进出不便,而擅自在自助室充电更是有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结果表明,电瓶车充电和停放问题不仅给电瓶车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也给非使用者带来了困扰。
十万伏特小分队的调查组成员接着又对校外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调查发现,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和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划分了专门停放电瓶车的区域,使得电瓶车的停放井然有序。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的部分规划区域内设有充电桩,每隔几米便设置一个。“校园内充电桩的合理设置让有电瓶车的同学不再烦恼怎么充电,去哪儿充电的问题。”一位接受调研的同学表示。
线上线下做问卷,总结调查出方案
在分析总结了调查前期收集到的高校电瓶车实际使用情况之后,问卷组队员针对高校学生对电瓶车的使用和安全问题制作了分别面对线上和线下的调查问卷。
队员们充分的利用各自的社交媒介开展线上问卷调查。经过数十天的宣传,最终有校内外545人完成线上问卷,线下问卷也有不少人参与填写。
在汇总问卷数据结果后,数据分析小组队员立刻开始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问卷中,有93%的同学更赞成在将车停在学校特定区域,78%的同学觉得学校应该将电瓶车充电区域设置在宿舍楼附近。收费问题,有60.22%的同学认为可以按次计费,也有39.78%的同学倾向于按照按时计费。
最终,综合掌握的情况和本校实际,团队提出了安装充电桩的建议,考虑到雨天夜间充电隐患,建议设置带灯车棚。同时根据问卷情况,建议采用按时计费方式。
再次沟通交流,期盼圆满结果
团队将建议和总结提交给了雅安校区部门有关人员。对方表示,调查成果对学校选择合适的公司承包有关工程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后,负责工程的公司主要负责人告诉团队成员,充电桩将在雅安校区学生宿舍第9舍、21舍、13舍、17舍附近安装。根据面积换算,约可容纳300台电动车;计划采用APP扫码付费方式,收费标准约为1元充电4小时。
十万伏特小分队的队长杨兴盼表示,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队员们对校园生活的关注度,锻炼了观察思考行动的能力。让同学们意识到,善于观察善于改变的意义,同时,建设美好校园,每个同学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